拔牙手術不可怕 牙科醫生分享術前術後護理貼士

拔牙手術不可怕 牙科醫生分享術前術後護理貼士

聽到要以手術方式拔除牙齒,不少人都會想起坊間流傳的手術風險,繼而難免緊張起來。但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再配合患者術前術後的護理,拔牙手術其實並沒有大部分人想像中那麼可怕!這次我們再請到牙科醫生黃健為大家剖析一下拔牙手術。

牙齒阻生或嚴重蛀牙 都可能需要以手術方式拔除牙齒

黃醫生解釋,在一般情況下,牙齒和牙床骨中間有一層薄膜,牙醫只需要在局部麻醉下,以牙科工具夾住牙齒並施力搖晃就能順利拔出牙齒。

但當牙醫發現牙齒出現阻生的情況,便有機會需要透過手術的方法拔掉。

牙科醫生一般會先替病人局部麻醉,使牙齒和口腔組織麻痺,然後把牙齦翻起,除去部分覆蓋牙齒的牙槽骨,使牙根外露,繼而把牙齒搖鬆或視乎情況把牙齒分割成幾部分以逐一取出 。然後清洗傷口,並用手術線縫合,令傷口止血,並加速癒合。

黃醫生亦指出,即使牙齒本身沒有被其他牙齒或組織阻擋,若果蛀牙的情況太嚴重,都有機會需要以手術移除。因為使用一般拔牙方法有機會使牙齒斷掉,令牙腳留在牙槽骨裡。

不拔除阻生齒可以嗎?

黃醫生分享,其實大部分阻生齒患者在初期都不會感到任何不適,甚至有些小朋友的上顎犬齒長在鼻腔附近也不自覺。到患者感到不舒服時,很大機會是阻生齒已出現病變,長出水囊或腫瘤,壓到其他組織或神經。

因此黃醫生建議孩子從7歲開始就要接受X光檢查,讓牙醫持續觀察牙齒的生長。若牙醫發現阻生齒出現病變,通常就需要以手術方式拔出牙齒。

手術拔牙風險低 惟三類人士須留意

一般而言,拔牙的風險很低。在少數情況下,若拔牙手術令附近的神經受損,會引致短暫或永久失去嘴唇、牙齒或舌頭的感覺。

但事實上,因拔牙手術而神經受損的機會並不高,研究指出大概只有1%。而且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現時牙醫可透過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立體而清晰地分析牙齒的形狀及其周圍神經的分佈,大大減低手術拔牙的風險,因此患者毋需過分擔心。

不過黃醫生也提醒,以下三類人士在動手術拔牙前,需特別注意風險:

  1. 心臟病及糖尿病患者
    以糖尿病患者為例,血糖長期偏高會影響傷口癒合。如口腔內的傷口癒合不良,會容易引起感染,甚至其他併發症。若患者有先天性心臟病、曾接受心瓣手術或正在服用薄血藥,應事先諮詢主診西醫的意見,以瞭解是否適宜拔牙、是否需要事前服食抗生素等,以確保拔牙過程安全。

  2. 骨質疏鬆患者
    骨質疏鬆藥物二碳磷酸鹽化合物 (Bisphosphonate)有機會在拔牙手術後引發顎骨壞死。

  3. 癌症患者
    正接受二碳磷酸鹽化合物 (Bisphosphonate)治療的癌症患者,亦應事先諮詢主診西醫的意見,並可能需要在藥物上作調整才能進行拔牙手術。部分癌症患者的血液,以及肝、腎等器官的問題都會影響其凝血功能。曾接受耳鼻喉部分電療的病人,由於患處的血液供應減少,拔牙手術後傷口的癒合會較不理想。

在上述情況下,牙醫會先跟患者的主診醫生溝通,確保患者的身體狀況許可才以手術拔牙。

牙醫教你術前預備、術後護理

術前預備

  1. 保持口腔衛生
    平日的口腔清潔固然重要,但將要接受拔牙手術的患者就更需要徹底清潔口腔內的每一個角落。

  2. 安排時間
    黃醫生提醒,由於患者的臉頰在手術後2至5天後可能會呈現紅腫或瘀青,患者或需避免在重要約會或活動前幾天進行拔牙手術。

  3. 術前進食
    黃醫生建議患者在手術前先適量進食,以免術後進食困難時會肚子餓。但病人也應避免吃得太飽,以免在手術過程中容易嘔吐。

術後護理

  1. 止痛及傷口癒合
    拔牙後,患者一般要緊咬棉花約三十分鐘至一小時以助傷口止血。不過若患處在術後大量出血,應該盡快通知牙醫。

    牙醫通常都會處方口服止痛藥舒緩患者術後的痛楚。患者在術後當天也可以使用冷敷的方法減輕傷口的不適。患者在睡眠時亦可以把枕頭墊高,幫助瘀血散去,改善面部的紅腫或瘀青。

    拔牙後翌日可用暖鹽水漱口,以保持傷口清潔。手術後翌日開始,患者可以轉以熱敷加速傷口癒合。

    在一般情況下,患者在術後一至兩星期就可以回到牙醫診所進行傷口拆線。
  2. 注意飲食
    在麻醉藥的藥效還未消退前,由於拔牙位置鄰近的組織仍暫時麻痺,患者不應進食,以免不小心咬傷嘴巴或燙傷。麻醉藥藥效過後,患者也應避免進食過熱、過硬或具刺激性的食物,同時不應抽煙,以免妨礙傷口癒合。

  3. 發炎警號
    黃醫生解釋,術後患處有輕微疼痛是正常反應。如果在術後初期疼痛感覺不明顯,但3至5天後突然感到嚴重痛楚,甚至口腔內傳出異味,這就有可能是「乾性齒槽」(dry socket) 造成感染,患者必須立刻通知牙醫,盡快進行治療。

(資料提供: 牙科醫生黃健

Aesthetic Medicine

More Blogs
More Blogs

Eat Healthy

More Blogs
More Blogs

Exercise & Physical Therapy

More Blogs
More Blogs

Family & Pregnancy

More Blogs
More Blogs

Fight Cancer

More Blogs
More Blogs

Sexual Health

More Blogs
More Blogs

內科

More Blogs
More Blogs

心胸肺外科

More Blogs
More Blogs

未分類

More Blogs
More Blogs

癌症食疗

More Blogs
More Blo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