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供: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
走路會氣促、心跳突然加速,可能不只是「年紀大,機器壞」?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在2013年曾為社區長者進行心房顫動篩查,發現約有7%長者患有心房顫動卻不自知。1此外,美國也有研究顯示,心房顫動在年紀越大的人群中越發常見,是65歲以上人士當中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2到底心房顫動和年紀大有什麼關係?今次我們請來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與一眾老友記講解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在老年人當中常見嗎?
許多長者未必知道什麼是心房顫動,只知道是一種心臟病。其實心臟病是比較籠統的稱呼,當中有很多不同原因可以引致心臟出現問題。
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正引致的心臟病。整體而言,除了先天性心臟病,大部分心臟病,包括心房顫動,發病率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陳醫生指,這是因為許多長者本身都患有不同心血管疾病,病情隨著時間累積,就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
心房顫動患者會出現哪些併發症?
心房顫動的併發症中,最顯而易見的是中風。然而,大部分心房顫動患者通常沒有太大感覺,甚少出現明顯的初期症狀。小部分患者會有輕微的症狀,例如覺得心跳有異常或有心悸的感覺等。
此外,也有小部分的患者會因心房顫動使心臟的輸出少了20%,如患者原本的身體較弱,這突然的改變有機會導致心臟出現衰弱的症狀,包括走路時氣促、睡覺時需用多一個枕頭墊高等。由於症狀引起不適,這類病人會較早意識身體上的毛病,及早求醫而發現自己患有心房顫動。
可是,大部分的患者都因為沒有出現明顯症狀,直至心房顫動讓心臟內形成血塊,導致中風或血管閉塞,才知道自己患病。
在心房顫動的患者當中,較年輕和年長的患者在症狀上有分別嗎?
陳醫生指,在症狀的種類上,年輕和年長的心房顫動患者之間並沒有很大差別,但年長患者的症狀通常較為明顯和嚴重。某些患者可能因為年紀或其他因素,身體健康本身已在臨界點,如心肺功能低下等,心房顫動的出現會令患者身體狀況失去平衡,讓心臟衰弱等的症狀容易一次過湧現。
相反,一些患者的敏感度很低,即使心房顫動很嚴重,甚至心跳很快,他們都沒有太大感覺,例如體質較弱,比較少活動的患者,對心律突然改變使心臟輸出減少也不會有太大反應,對於心跳加速亦不會有很大感覺。至於年輕患者,他們大多只會心臟突然跳很快或是氣力比之前差一點,較少出現非常嚴重的症狀。
中風為心房顫動最常見的症狀,不論任何年紀的患者都有機會因心房顫動而中風,但年長患者中風的機會一般較大。陳醫生表示,心房顫動引致中風的機率主要基於以下的風險因素:
- 血壓高
- 血糖高
- 年長
- 曾經中風
當中曾經中風的心房顫動患者再次中風的機會達到6-9%3,而這些風險因素也常見於老年人,因此年長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機率亦會相對較高。
定期檢查心跳血壓 及早發現心房顫動
如上文所述,很多心房顫動患者都沒有明顯症狀,需要透過心電圖檢查才能及早發現患病。因此,陳醫生建議60歲或以上人士應該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此外,患有糖尿病、血壓高或其他類型心臟病,或者有吸煙習慣的人士,也應該定時檢查心臟健康。
陳醫生補充,現今科技已發展出家用的小型心電圖儀器,一般人只需要每天按住儀器30秒,就能自行檢查心律,所收集到的數據可供醫生分析,達到篩查心房顫動的效果。
天氣冷會較易引發心房顫動?
陳醫生指,寒冷天氣下中風的機率的確較高,但與心房顫動未必有直接關係。寒冷天氣下,身體的儲備容易不足,這在年紀較大的人士中較為常見。這個情況下,心房顫動引致的併發症會更容易出現。
例如在攝氏8至10度的環境下,年輕人多穿兩件衣服便足夠保暖。但如溫度由攝氏20度下降至15度,部分長者可能已經承受不住,他們的心肺功能、體溫調節功能等都有機會跌至危險水平,如長者本身患有心房顫動,這時候出現中風的機會就會大大提高。
氣溫急降與氣溫慢降對長者的身體狀況而言有何分別?
溫度急降讓心臟沒有時間慢慢適應,心臟的工作負荷突然增加,以維持輸出,抗衡外在溫度、維持新陳代謝等,這也有機會讓心房顫動的病情惡化。
冬天時年長的心房顫動患者應注意什麼?
陳醫生表示,對年長的心房顫動患者而言,在冬天期間足夠的保暖最為重要。當身體溫度正常,就不用更多額外的儲備去維持身體機能,避免增加心臟的負擔。
不過這也不代表患者一定要穿很多衣服,甚至令自己出汗。陳醫生建議在室內時,患者不需要穿太多,反而可以從環境著手,例如是把窗戶開細一點,又或是開暖氣等,維持室內正常溫度。有些長者可能會經常在家中穿羽絨或擋風外套,但其實室內通常不會太大風,因此在屋內穿著這類衣物的作用不大,甚至會更容易讓他們感到侷促。
此外,年長的心房顫動患者不應因為天氣冷而減少活動,否則新陳代謝可能減慢,讓其他身體機能下降。
如果家人患上心房顫動又同時中風。作為中風患者的照顧者,應該注意甚麼?
如家人有心房顫動而又曾經中風,作為其照顧者,最重要是幫助患者預防再次中風。
1. 控制心律
除了日常檢查血壓外,照顧者也需替患者檢查心跳速率會否太慢或太快。
2. 確保患者定時複診及服藥
服用抗凝血藥是預防中風很重要的一環。陳醫生分享,新一代抗凝血藥預防中風的效果比華法林理想。新一代抗凝血藥可以把患者中風的風險降低64%,相比之下,抗血小板藥預防中風的效果稍遜,最多只可以把中風的風險降低8-22%,而且也容易導致胃出血。此外,相比華法林,新一代抗凝血藥對腎臟的保護較好,導致出血的風險也較低。
另一方面,部分年長的心房顫動患者及其照顧者會因為近來疫情反覆,而害怕到診所或醫院複診,這很有可能會妨礙醫生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讓他未能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陳醫生提醒,只要做好防疫措施,定時複診對預防患者中風也是十分重要的。
老人家容易跌倒,服用抗凝血藥會否增加其嚴重出血的風險? 陳醫生指,雖然這是很多患者以及其家屬都十分擔心的問題,但其實有研究顯示,服用抗凝血藥的患者一年跌倒約295次才會令併發症出現的風險增加。4相反,如果心房顫動患者沒有接受抗凝血藥物治療,其中風的機會便會大大提高。因此與其抗拒服藥,不如盡量避免老人家跌倒更實際。 |
3. 鼓勵患者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如上文所述,血壓高和血糖高都會增加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機會,因此透過健康的飲食和適量的運動預防心血管問題和糖尿病,都是預防中風的好辦法。
本網頁由香港第一三共有限公司支持製作,內容只作參考之用,並非提供任何醫療意見或建議任何商品或服務,亦不可取代任何診斷或治療。有關您個人的治療情況,請諮詢您的醫生為您作出準確的診斷,並提供適合的治療。藥物的成效和反應因使用者身體狀況及個別症狀有所不同,詳情請向醫生查詢。
參考資料:
- Press releases – news –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du.hk. Accessed February 15, 2021. https://www.med.cuhk.edu.hk/tc/press-releases/cuhk-advocates-atrial-fibrillation-screening-and-drug-education-to-reduce-risk-of-stroke-among-elderly
- Karamichalakis N, Letsas KP, Vlachos K, et al. Managing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very elderly patient: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Vasc Health Risk Manag. 2015;11:555-562. Published 2015 Oct 27. doi:10.2147/VHRM.S83664
- Stroke Risk in Atrial Fibrillation Working Group.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Neurology. 2007;69(6):546-554.
- Wong CW. Anticoagulation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what are the obstacles? Hong Kong Med J. 2016;22(6):608-615.
Share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