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陳志遠心臟科專科醫生
(一)掃描技術的配合如何提升通波仔過程的安全性及成效?
首先我們要解說通波仔,傳統方法醫生如何評估病人血管收窄情況和病變的情況。
醫生需要用X光的協助,為病人打上X光顯影,以評估病人血管的大小、收窄的情況和斑塊的分佈,醫生就可以運用這些資料,協助病人去處理這個手術,植入支架。
近年通波仔技術有大大進步,透過血管內的影像技術,醫生可以透過IVUS(血管內超聲波)或O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兩個新技術去評估病人血管斑塊的情況。
透過這兩個血管內橫切面影像,醫生可以評估到病人血管的大小、斑塊的分布和鈣化物的分佈,透過這些資訊醫生可以在手術期間可以更加精準決定病人適合用哪種方法處理血管閉塞,亦可以選擇合適的支架大小。
最近有研究顯示,透過血管內超聲波處理的通波仔技術,可以大大減少病人日後血管復發的機會,因此令病人需要重做手術的機會大大減少。
(二)醫治冠狀動脈血管鈣化有什麼新技術?
通常血管鈣化就會令到血管慢慢收窄,從而令到血管閉塞情況加劇。當醫生正在做通波仔手術時,由於這些鈣化物是非常堅硬,醫生需要透過用導絲穿過閉塞位置,然後用高壓球囊打開血管。傳統來說由於鈣化物非常堅硬,很多時候高壓球囊都未必有效率地打開血管。而這類病人在傳統來說,需要轉介到搭橋處理血管閉塞。
近年醫療科技進步,醫生可以利用旋磨儀器,用高速的轉頭,將血管內的鈣化物清除,然後再用球囊打開血管。近年通波仔亦引入脈衝球囊,協助醫生處理鈣化物的情況,透過脈衝球囊可以帶到鈣化物的收窄位置,透過衝擊波可以將鈣化物震碎,從而用高壓球囊打開血管,令到支架植入的效果更加理想,令病人可以多一個治療的選擇。
(三)技術發展如何增加患者選擇?
傳統上有兩類病人比較需要透過外科手術搭橋處理,但近年通波仔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令這兩類病人亦可以以通波仔治療。
第一類病人就是剛才所說嚴重血管鈣化病變,另一類就是慢性全阻塞冠心病。當冠狀動脈隨着時間慢慢收窄,引至完全閉塞,阻塞時間大於三個月的時候,醫學上就稱之為慢性全阻塞冠心病。由於長時間的閉塞,血管閉塞段落會慢慢發生纖維化和鈣化,這時候通波仔導絲成功通過的難度亦會隨之增加,所以以前這些病人都需要搭橋處理。
近年通波仔技術的進步及儀器的改進,令醫生可以透過專門處理全閉塞血管的導絲,以導絲載入球囊血管內壁導絲引導法或逆行介入治療法,去處理全閉塞血管。
而當中最突破性的技術發展,就是逆行介入治療法。傳統來說,醫生只能透過順行介入治療法,去為病人打開全閉塞的血管,醫生只能夠透過導絲順着血管的流向打開血管。最新的逆行介入治療法,醫生可以透過從病人健康的血管,尋找側支的血管,到達閉塞血管的末端施行手術,大大提升手術的成功機會。
透過傳統通波仔方法處理慢性全阻塞病變,手術的成功率只有六至七成。中文大學在2019年的研究發現,透過擁有相關經驗技術的醫生為病人用新技術處理慢性全阻塞血管,手術成功率則可高達九成。
Share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