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 註冊營養師 ”

一次過買幾日餸 食物存放要小心

一次過買幾日餸 食物存放要小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為防止感染和散播病毒,市民都減少外出。不少餐廳人流疏落,更多人選擇在家用膳,買餸也一次過多買一點。防疫日常似乎仍要維持好一段時間,長期在家吃飯,總是叫外賣也不是辦法,但要買哪些食材、甚麼食物能存放較長,甚少下廚的市民可能不怎有頭緒。要在家防疫也吃得方便和健康,註冊營養師謝詠瑩Gloria分享了些建議。 蔬果不濕水能放更久 雪藏蔬果也是選擇 在新鮮蔬果方面,想保存時間長一點,就盡量不要濕水,到煮食前才清洗,以免細菌滋生。Gloria提到蕃茄、豆芽、蘿蔔、西芹、瓜類等可存放較長時間;綠葉菜,如菜芯、芥蘭、豆苗等就保存得較短。另外,Gloria又推介冷藏的蔬果,例如沒添加任何鹽糖的三色豆(紅蘿蔔、青豆和粟米)或莓類產品。至於罐頭,蕃茄都是不錯選擇,尤其是經過罐頭的高溫處理後,蕃茄裡的茄紅素反更容易被人體吸收。至於其他蔬果的詳細存放時間,則可參考下表。 冰鮮肉類可放更長時間 罐頭和雪藏魚類推介 肉類方面,有人擔心長期在冰箱儲存會影響其營養價值。其實肉類裡面大部份都是蛋白質,不會經空氣流失,長時間冷藏主要影響肉的質感和味道。根據美國農業部的建議,牛肉或豬肉可以在冷凍格(攝氏4度或以下)儲存約4日,在冷藏格(攝氏零下18度或以下)就可放4至12個月;雞肉則可冷凍2日或冷藏9個月;冰鮮蝦、帶子、蠔,亦可冷凍近一年。當然,這些情況是指一買回來便放進冰箱,若冷凍了幾天才冷藏,肉類產品或已滋生一定細菌,儲存時間自然較短。 至於肉類罐頭,Gloria就推介吞拿魚和沙甸魚,它們含有豐富的奧米加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一星期吃兩至三罐,就滿足到成年人一星期的需要量。另外,受疫情影響,不少人減少外出,身體少了在戶外吸收維他命D的機會。冷藏的青魚或三文魚就是補償的好選擇,吃一條(120克)已能攝取一天所需的維他命D,幫助提升身體免疫力。另一方面,Gloria強烈建議少吃罐頭午餐肉,除了攝取過量鹽份,亦會增加患癌風險,應免得則免。 選購即食產品要留意成份表 免墮陷阱 疫情迫使甚少下廚的人進入廚房,比起烹調新鮮食物,即食食品或更為方便。選購相關產品時,Gloria提醒要留意裡面的鹽份和油份。以餃子為例,有些豬肉饀料可能是肥豬肉,為免不經意吸收大量油份,可改選蝦或雞肉饀料;即使是素食餃,裡面也可能加入麻油或植物油調味,不一定健康。至於即食麵,Gloria建議選擇非油炸即食麵,例如烏冬、米粉等,盡量減低攝取過多脂肪和致癌物質的機會。 (資料提供:註冊營養師謝詠瑩小姐)

一次過買幾日餸 食物存放要小心

腸道健康助增免疫力 益生菌可以點吸收?

腸道健康助增免疫力 益生菌可以點吸收?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近日蔓延全球,除了注意個人衛生,提升身體免疫力,盡量減低感染風險也同樣重要。近年有研究指,身體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裡。換言之,腸道越健康,理論上身體免疫力也越高。要在疫情下保持腸道健康,就要攝取足夠的水份、益生菌和纖維。註冊營養師謝詠瑩Gloria和我們有以下分享。 先談水份攝取。我們常說每天要喝6至8杯水,但Gloria提醒,水分的攝取量其實因人而異,按個人體重而定。以每公斤需要35至45毫克水的標準計算,60公斤的人每天就要約8.4至10.8杯水(一杯水約250毫升),比一般想像要多。 益生菌補充劑的包裝點樣揀? 日常飲食足夠嗎? 除了水份,適量益生菌也是維持腸道健康的重要元素。益生菌泛指在一定數量下對人健康有益的細菌,有的負責腸道暢通,有的負責提升免疫力。在一般人的腸道,好菌和壞菌應平均分佈,但若這比例因服食抗生素等原因失衡,營養師或會建議使用益生菌補充劑。在購買益生菌補充劑時,Gloria建議選擇含有幫助提升免疫力的益生菌,例如乳酸菌(Lactobacillus)或雙叉乳酸菌(Bifidus)。此外,我們要留意包裝上表示的箘量,以一億至十億為佳,並要留意包裝上的儲存、食用份量和方法,以發揮其最大功效。 有助增強身體免疫力的益生菌種類 雖然市面有多款益生菌補充劑,但Gloria表示最好還是從日常飲食中攝取,因我們能同時吸收其他營養素。例如含豐富益生菌的乳酪,同時有鈣、蛋白質、維他命B雜等,對身體很有益處。另外,要留意的是,益生菌經高溫煮食會被破壞,失去功效。Gloria舉例指,要吃泡菜和麵,就只能先煮好麵再放泡菜在上面,不能放在煲裡同時煮,否則會殺死泡菜內的益生菌。 「二加三」未必足夠 多吃蔬菜水果和高纖維五穀類 要保持腸道健康,當然要有足夠的纖維。按衞生署指引,青年人和成年人每天應攝取不少於25克的膳食纖維,即我們熟悉的「二加三」— 兩份水果,三份蔬菜。一般來說,一份水果相當於一個女性拳頭大小的蘋果或橙,或者半碗士多啤梨或藍莓;一份蔬菜則大約是半碗煮熟的菜。不過,Gloria就提醒,不同蔬菜水果的纖維含量有高有低,例如生菜屬低纖維蔬菜,半碗算不上一份。要吃高纖維的蔬菜,Gloria就建議菜芯、芥蘭、通菜、油麥菜等;水果方面就有熱情果、綠色奇異果等。 一份水果相當於一個女性拳頭大小的蘋果或橙 要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除了多吃蔬菜水果,還可以每日在至少有一餐,加入高纖維的五穀類,例如全麥麵包、燕麥、蕃薯、粟米等。Gloria表示,很多人吃不慣紅米或糙米飯,她建議白飯和紅米或糙米的比例,可以由三分之一開始,再慢慢增至一半,讓腸胃慢慢適應。再者,若突然攝取增加纖維攝取量的話,身體反而吃不消,有機會出現便秘、肚漲、肚痛等情況,結果得不償失,因此在增加飲食纖維量時,還是要循序漸進。 (資料提供:註冊營養師謝詠瑩小姐)

腸道健康助增免疫力 益生菌可以點吸收?

【抗癌食物餐單】十大抗癌食物排行榜- 連抗癌湯水食譜分享!

【抗癌食物餐單】十大抗癌食物排行榜- 連抗癌湯水食譜分享!

撰文: 註冊營養師李振洋先生 近年愈來愈多食物被揭發或會致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早在二零一五年把加工肉類歸類為第1組致癌物(即「令人類致癌」),和煙草、石棉等同級,而香港人常吃的紅肉,包括牛肉、豬肉、羊肉等亦被歸類為第2A組致癌物(即「可能令人類致癌」)。另外,我們經常接觸到的人造牛油、烘焙糕點和其他加工食品,當中也含有基因致癌物,只要攝取少量就足以增加患癌風險。那我們應該怎吃才不會患癌? 事實上,目前還未有能夠透過飲食完全預防癌症的方法,而無處不在的致癌食品亦為我們的健康帶來龐大的威脅。不過,若能在日常生活中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加上多進食抗癌食品,的確有助減低日後患上癌症的風險。以下的「十大抗癌食物」和抗癌湯水推介,不但富含抗癌成份,煮起來亦是方便味美,最適合忙碌的都市人。 第一位:大蒜 大蒜含有豐富蒜素,能有效抑制致癌物亞硝胺,降低患癌風險。歐洲癌症與營養前瞻性調查(EPIC)的研究發現,大蒜能有效預防胃癌丶結腸癌丶食道癌丶胰腺癌丶乳癌等癌症,而世界衛生組織(世衛)亦建議成人每日可吃2-5克(約一瓣)新鮮大蒜,可見其防癌效果顯著。如害怕大蒜的氣味,也可進食洋蔥、韭菜和蔥等其他葱屬類蔬菜,同樣有不錯的抗癌效果。 第二位:十字科蔬菜 – 西蘭花丶椰菜花、羽衣甘藍 有研究顯示,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椰菜花、羽衣甘藍等,與預防肺癌丶乳腺癌丶大腸癌和前列腺癌有關。十字花科蔬菜含豐富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質丶花青素等抗氧化成份,有助清除自由基,達致抗癌效果。此外,十字花科蔬菜含有硫代葡萄糖苷物質,能抑制癌細胞生成。雖然至今不同的醫學研究對十字花科蔬菜的抗癌功效都有不同的結論,但十字花科蔬菜都含有豐富葉酸、維他命A丶維他命C丶維他命K及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對健康亦十分有益。 第三位:紅菜頭 紅菜頭是近來大熱的Superfood之一,不但營養豐富、熱量低,而且顏色鮮艷,味道鮮甜,烹調方法多樣,故深受不少時下年輕人喜愛。事實上,紅菜頭含豐富葉酸錳、纖維和維他命B,加上其特有的甜菜鹼(betalain),不單有益心臟健康,更可以增加免疫細胞和體內酶的產生,有助對抗癌症 。 一般而言,紅菜頭是可以生吃的,而不少人都喜歡用紅菜頭榨汁和切成沙律享用,惟生食前須把紅菜頭徹底清洗乾淨。此外,部分癌症病人接受化療期間抵抗力下降,建議先把紅菜頭煮熟才吃,避免生吃。 第四位:紅蘿蔔 紅蘿蔔含豐富胡蘿蔔素,具抗氧化功效,有助於增強身體免疫力。只需大約半杯份量的紅蘿蔔,已經可以提供每日所需的維他命A。而亦有研究指出,多進食深綠色和黃色、含胡蘿蔔素的蔬果蔬菜,或能降低老年人的癌症死亡率 。 烹調方法方面,煮熟的紅蘿蔔比生紅蘿蔔含有更多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抗氧化劑含量亦上升至少30%,因此建議把紅蘿蔔煮熟後才食用。此外,由於紅蘿蔔含不少只溶於油脂的脂溶性維生素,如β-胡蘿蔔素和維他命K等,故烹調時加入少許油分更能幫助人體吸收。 第五位:莓果 常見的莓果包括藍莓、蔓越莓、黑莓、黑加侖子等。莓果一般都富含抗氧化物如花青素、黃酮類化合物等,能有效降低患癌風險。此外,莓果大多都非常有營養,例如藍莓含有豐富維他命C丶鉀及錳,能增強身體免疫力,對預防癌症亦有額外幫助。 第六位:黃豆 黃豆又稱大豆,不但能為身體提供植物性蛋白質,更含豐富膳食纖維、鉀、鎂、銅和錳,其中膳食纖維對預防大腸癌十分重要。另外,一些研究顯示進食大豆食品能減低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水平,或有助預防前列腺癌。更有研究指出大豆食品中含有的多種植物化學物質和活性化合物如皂苷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影響血糖水平,長遠預防癌症。 第七位:綠茶 綠茶中含有多種多酚類化合物(polyphenols),又稱為茶多酚,當中的兒茶素(catechins)具抗氧化功能,而且多項研究均證實其生物活性可以預防癌症。 另外,研究指出兒茶素中的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 EGCG)能抑制腫瘤生長和預防心血管疾病。不過大家也不要「綠茶當水飲」,因為一杯綠茶含有約30毫克的咖啡因 ,而據加拿大衛生部建議,成人每天宜攝入不多於400毫克咖啡因,否則可能會造成失眠、頭痛、煩躁和緊張等副作用。 第八位:薑黃 薑黃又名寶鼎香、黃薑、毛薑黃,是在東南亞飲食文化中最常用的香料之一。研究顯示,在人們攝取薑黃素較多的國家,乳腺癌丶腸癌丶胃癌和皮膚癌等常見癌症的發病率一般較低。不過,目前爲止仍未有足夠證據證實薑黃能夠預防癌症,加上薑黃素不易被吸收,短時間內吃太多薑黃或會引至胃痛,大家應適量食用。 第九位:奧米加3脂肪酸 – 黃花魚丶亞麻籽 奧米加3是一類可在食物和人體中找到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中最重要的三種為屬於植物性的ALA,以及屬於動物性的EPA與DHA。奧米加3對身體有各種好處,包括降低膽固醇、促進心臟健康、護腦、減低身體出現炎症等。而根據加拿大貴湖大學的研究報告,從海洋來源及植物提取的奧米加3能有效防止乳癌細胞增大,其中海洋來源的奧米加3更比植物來源的效果顯著多達八倍。 除了市面上流行的奧米加3補充品以外,我們可透過日常飲食來攝出足夠的奧米加3,當中以魚類的奧米加3含量最為豐富,黃花魚、三文魚、鯖魚、盲槽、銀鱈魚及紅衫魚等都含有相當高的奧米加3。除此之外,一些種籽類及堅果類食品如亞麻籽、奇亞籽與合桃等亦能提供大量的植物性奧米加3,是不少素食者的選擇。 第十位:蕃茄 有研究指出,多進食蕃茄等非澱粉類蔬果有助預防口腔癌、唇癌、舌癌等上呼吸消化道癌症。另外,蕃茄含有豐富茄紅素,能消除體內多餘的自由基,以預防癌症。此外,曾有動物研究證實,進食豐富茄紅素的食物能夠減低老鼠患上前列腺癌的機會,或減慢前列腺癌惡化。和大部分的營養素不同,蕃茄所含的茄紅素屬脂溶性,不易在烹煮過程流失,反而在加熱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如能在煮食時加入含脂肪的食物,則能進一步提高茄紅素吸收率,因此不少人都會選擇用蕃茄煲湯,以下是其中兩款常見的蕃茄抗癌湯水食譜: 南瓜蕃茄濃湯 材料(四人份): 南瓜1個蕃茄2顆洋蔥1個蒜頭1瓣番茄膏(適量)黑胡椒粒(少許)鹽(少許)乳酪 (少許,按個人喜好) 詳細做法: 先將南瓜去皮去籽並切成小塊,切碎蒜頭和洋蔥。輕輕切開番茄皮並放入滾水約20秒,然後將番茄去皮用橄欖油燒熱鍋,加入洋蔥粒炒至透明,再加入南瓜一同炒1分鐘將食材和番茄膏倒入煲,並加水直至水位蓋過材料以中火煲8分鐘或至南瓜軟稔關火後加鹽巴和黑胡椒調味,吃時可加入乳酪提升濃稠感 海帶番茄鮮魚湯 材料(四人份): 番茄3個海帶適量生薑2片鮮海魚12兩 詳細做法: 將番茄洗淨切塊丶海藻沖洗備用將海魚劏洗乾淨後加入少量油煎香再將魚丶番茄丶生薑一同以6碗滾水煮20分鐘加入海藻,煲10分鐘即可 除了多進食以上的抗癌食物之外,我們也要盡量避免吃含較高致癌物質的食物,如醃製肉類等。致癌物質進入人體後,可直接令細胞分裂失控或損害基因,誘發癌症。例如俗稱為「廣東癌」的鼻咽癌,過往被認為因華南一帶居民嗜吃鹹魚,導致華南地區發病率高,而鹹魚醃製風乾產生某類亞硝基化合物,正是導致基因突變的潛在元兇。 此外,我們也需盡量避免採用高溫油炸或烤焗的方法煮食,以免增加患癌風險,甚至反令抗癌食物致癌。以大蒜為例,高溫下可產生致癌物丙烯酰胺,而丙烯酰胺亦常見於高溫油炸處理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如炸薯條。 保持均衝飲食是預防所有疾病的必要條件。事實上,世上並沒有單一的食物或食物成分,能確保我們不會患癌。相反,有大量研究指出,若均衝進食各種蔬菜丶水果丶全穀物丶豆類以至其他植物性食物,則有助降低多種癌症的風險。為此,我們可向營養師尋求意見,並按照自己體質安排屬於自己的抗癌餐單。如癌友們希望在癌症治療期間開展抗癌食療,應先咨詢醫生及營養師意見,亦不應單一大量進食某類抗癌湯水或抗癌食物,以免影響病情。 原文刊載於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抗癌食物餐單】十大抗癌食物排行榜- 連抗癌湯水食譜分享!

想「身輕如燕」,仙人掌幫到你?

想「身輕如燕」,仙人掌幫到你?

撰文:註冊營養師李振洋先生 早前一連幾套唐代劇集上映,筆者身邊不少女士都不約而同大嘆「生不逢時」,感慨若是生於以豐腴體態為審美標準的唐代,就不用又節食又運動了。但其實中國史上也有流行瘦身的時候,例如漢代就普遍以瘦為美,當中漢成帝皇后趙飛燕被譽為漢朝第一美人。傳說中,趙飛燕身段清瘦得可在掌上起舞,於是有了「身輕如燕」這個成語。 說到這裡,你大概很想知道這位體態輕盈的美女究竟有何修身秘技吧!相傳趙飛燕愛以仙人掌入饌,以保持纖瘦的身段。雖然這說法有待證實,但以現代科學所知,仙人掌中的纖維和黏液的確可以增強腸胃的蠕動,更可助降低人體膽固醇及血糖水平,對體重控制有一定的好處。仙人掌更含多種維他命及礦物質例如維他命A、鉀和鎂,維生素A是身體的抗氧化劑,有助延緩肌膚衰老;鉀和鎂是礦物質和電解質,可幫助調節細胞、組織和器官功能。 炎炎夏日,想喝凍飲時不妨試試自製仙人掌沙冰,一邊消暑,一邊瘦身吧! 做法: 將1片食用仙人掌去刺,並切成小塊 配以其他水果 (菠蘿 ¼個、橙½ 個、蘋果½ 個、芒果½ 個) 和蜜糖少許 加入100毫升的冷開水及適量冰塊 放入攪拌機中,打至不見大顆冰塊即成。 仙人掌既可以消暑,又可以瘦身 仙人掌沙冰簡單易做,營養量極高,還能幫助減肥,一起動手做吧!

想「身輕如燕」,仙人掌幫到你?

維他命C補充劑不能加快感冒復元?   營養師教你對付流感

維他命C補充劑不能加快感冒復元? 營養師教你對付流感

流感高峰期來到,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患上感冒。很多人知道維他命C有助增強抵抗力,就以為感冒時服用維他命C補充劑能預防流感或加快復元。其實,即使經過多年醫學研究,都未能充分證實這些補充劑有這個功效。不過,註冊營養師邱美玲小姐指出,適當的飲食對加快感冒後的復原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維他命C補充劑平均一年最多減少一天感冒 回顧這六十年來的臨床研究,它們都發現當感冒時才服用維他命C補充劑,對縮短感冒時間或減低嚴重程度並沒有特別顯著的作用。於一個2007年的研究中,參加者每天食用200毫克的維他命C補充劑,以測試這樣能否降低感冒頻率、時間或嚴重程度。 這個研究的結果顯示,每日吃維他命C的成年人,能將感冒持續時間降低8%,而兒童則可降低14%。即是說,如果成年人平均每年感冒12日的話,服用維他命C可以降低感冒的日數到10至11日,即是僅僅減少一天。而如果一個兒童平均一年感冒28日,他的感冒日數就會降到24天左右。 每天吸收維他命C、水果蔬菜增強免疫力 食用含維他命C的水果增強免疫力 那我們應該每天食用多少維他命C呢? 邱美玲營養師建議每日攝取不少過45毫克,但如果服用了高劑量的維他命C,甚至每日進食超過2000毫克的話,就容易導致腎石、噁心或腹瀉的問題。 想增強抵抗力,增加飲食裡的抗氧化物和益生菌都有很大的幫助。抗氧化物營養素可以在水果蔬菜裡找到,它們都有助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破壞。為了吸收更多的抗氧化物,選擇水果和蔬菜的時候,最好包含七彩顏色,譬如紅蘿蔔、木瓜、橙、青椒、西蘭花、椰菜、娃娃菜、紅菜頭、藍莓、菇菌類等。 感冒時飲食 別忘蛋白質和水分 無論大人或兒童都要多喝水,補充身體水分 如果感冒時胃口還好,就別忘記要吃肉。因為肉類裡面含有蛋白質,亦有豐富的維他命B6、B12、鋅和硒質,有助身體復原。這些營養可以在肉類、薯仔、香蕉、魚和牛奶找到。一些簡單的食法包括吃白粥時加些魚肉,通粉加肉碎,麥皮加香蕉和牛奶,薯仔湯加雞肉等等。 同時亦要緊記增加身體的水份吸收,多飲水、果汁、清湯、啫喱,甚至糖水亦可。另外,暖的飲品可以打開氣道,減少鼻塞。如果有肚瀉的症狀,開始時可以飲少量的水,成年人每次大概半杯至一杯左右,而兒童每次就大概30毫升,即是1安士左右。最好選擇清澈的液體飲品,譬如清湯或已隔渣的果汁。食物方面,可以利用多士、白粥、香蕉這些食品作舒緩。但最後還是盡量在24小時以內恢復正常飲食,越早越好。 (資料提供:英國及加拿大註冊營養師邱美玲)

維他命C補充劑不能加快感冒復元? 營養師教你對付流感

健康減肥: 如何運動才可達到燒脂效果?

健康減肥: 如何運動才可達到燒脂效果?

https://youtu.be/ZyP0ZE0hR30 三個運動貼士 令減肥消脂事半功倍 運動越劇烈、時間越長和出汗越多,減肥就越有成效嗎?當然不是!請大家緊記以下三個貼士,「適」做運動才能令減肥消脂事半功倍。 1. 運動頻率 (Frequency) 建議每星期做3-5次運動,每次運動要持續30-45分鐘。持之以恒,才能達到燒脂效果。 2. 運動強度 (Intensity) 心跳率和減脂有著密切關係,運動時的心跳率維持在目標心跳率 (即消脂運動心跳率) 範圍,才能幫助減掉脂肪。如何計算呢? 下限:(220 - 年齡) x 60% 上限:(220 - 年齡) x 80% 以30歲人士為例,目標心跳率就是介乎每分鐘114至152次之間。若運動時心跳率低於114,表示運動強度不足,沒有特別成效。如果高於152,則表示運動太劇烈,身體就不再燃燒脂肪,轉化糖原和蛋白質為主要能量使用,消掉的大多是肌肉了。 3. 運動種類 (Type) 選擇運動時, 最好是按自己的興趣,如踏單車、緩步跑、快步行和游泳都是不錯的帶氧運動,既可消脂,又可增強心肺功能,切記不要強做過分劇烈的運動。 (資料提供:英國註冊營養師陳玉儀)

健康減肥: 如何運動才可達到燒脂效果?

馬拉松新手飲食秘笈

馬拉松新手飲食秘笈

https://youtu.be/rl-ox47oRb8 糖原不足可致跑步途中昏倒 糖原是人體內儲存的糖並可轉化為能量的儲備,糖原儲備量可接近400克(300克儲在肌肉及100克儲在肝臟)。體力透支的運動如馬拉松,通常在1.5-2小時内將400克糖原耗盡。糖原不足會影響運動能力,這也是部分跑手在比賽途中跑得吃力甚至昏倒的主要原因。 馬拉松比賽前的飲食準備 要有足夠的糖原儲備,建議半馬和全馬跑手在比賽前三至四日進食含豐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 五穀、麵包)。當比賽過了一小時,應填補所消耗的糖原,適量進食能量食品來補充糖分,以維持糖原水平來提升運動耐力。另外要提醒跑手的是,在比賽前一週需逐漸減少運動量,目的是減少耗掉糖原儲備。 對於十公里跑手而言,比賽前無需按以上的飲食方法,平日只要飲食均衡健康,如每日需攝取1500卡路里,在訓練期間需攝取平時的1.375倍,即額外攝取約500卡路里以補充訓練的能量消耗,就可跑得健康。 (資料提供:英國註冊營養師陳玉儀)

馬拉松新手飲食秘笈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女性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身體有不同的變化,對健康也有不同的關注。例如年輕女性會關注月經週期、週期性經前不適或經期紊亂等;較年長或已屆生育年齡的女性會關注婦科疾病、乳房健康、生殖健康、產前產後護理等;而將踏入或處於更年期的女士則會關心更年期的調適等。除了生理健康外,心理健康也同樣值得關注。 女性平均壽命 增加了8.4年 (2014年及1981年香港統計) 每100位女性有 28位患慢性疾病 (2013年香港) 女性在更年期後約 50%有骨質疏鬆症 (香港中文大學調查) 經前綜合症 經前綜合症是指女性週期性出現的生理不適、心理或行為方面的改變。一般在月經來潮一至兩周前出現症狀,直至行經時逐漸消失。嚴重者會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最終生活質素受到影響。 80% 香港女性有經前綜合症症狀,常發年齡為 25 - 45歲。 https://youtu.be/c9CMNdAtY8k 經前綜合症飲食由林詩敏營養師解答英國註冊營養師 https://youtu.be/9iGlBES4d_I 經痛由陳瑜明醫師解答註冊中醫師 https://youtu.be/4LE8Tb-jbUo 經痛由蔡曦琳醫生解答婦產科專科 經前綜合症成因 經前綜合症的出現可能與以下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因素有關: 生理因素:荷爾蒙分泌失調;神經傳導物質水平失衡心理及社會環境因素:生活壓力、個人性格和處世態度都與經前綜合症有關。學業、工作、人際關係和角色衝突是女性壓力的來源,而壓力會加重經前綜合症的症狀。現今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扮演多種角色,容易產生角色衝突,增加了所承受的壓力,加上經前的種種生理變化,或會增加經前綜合症的發病率和嚴重程度。 經前綜合症症狀 有關經前綜合症的症狀多達150種,可分為4大類: 生理方面:乳房脹痛、水腫、體重增加、頭痛、疲倦、腰酸背痛、易生暗瘡、便秘及失眠等心理方面:情緒不穩、煩躁易怒、緊張、坐立不安、易哭等行為方面:渴睡、不願外出、減少社交、嗜甜等認知方面: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下降、記憶力差等 並非一有症狀就代表有經前綜合症,必須符合以下原則,包括至少有一項情緒上的症狀,連續三個月或以上週期性地出現症狀,並且會影響日常生活。如有經前不適,建議請教醫護人員,以便得到適當的幫助。 經前綜合症診斷 要判斷經前綜合症,必須在連續三個月經週期中,記錄每個月的月經時間,並且每天記錄在生理及心理上表現的經前綜合症症狀、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令人感到壓力的事情和自身的反應。同時也要將這些症狀分級。以上資料有助醫生作診斷。由於經前綜合症的許多症狀與其他生理和心理性的疾病很相似,所以醫生或會要求做體格檢查,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後,才能作出經前綜合症的臨床診斷。 如懷疑有經前綜合症,應向醫護人員諮詢,以便作出適當的評估、診斷和治療。 經前綜合症治療 經前綜合症的舒緩和治療方法可分為以下3方面: 改善生活模式:女士可透過均衡飲食配合適當運動,減輕經前綜合症的症狀。建議減少飲用含咖啡因和酒精類的刺激性飲品,避免加重經前綜合症的症狀;也應減少進食高鹽分的食物,可避免水腫問題;亦要減少進食精糖食物,以免引起血糖變化。而多食用複合性碳水化合物、豆類、蔬菜、含鈣質、維他命D和奧米加三脂肪酸的食物,有助穩定情緒和血糖,舒緩經前不適。另外,適當的帶氧和伸展運動,能幫助放鬆心情、減壓和改善經前綜合症的症狀。藥物治療:如患有經前綜合症的女士在改善生活方式後症狀仍然嚴重,醫生會根據個別情況處方藥物。心理治療:包括壓力疏導和鬆弛訓練。患有經前綜合症的女士,應學習自我調適心理狀況,如學習放鬆自己、處理壓力、對事情抱正面樂觀的態度、改變對經前不適的負面思想等。 更年期 更年期是女性必經的一個人生階段,期間女性荷爾蒙分泌會逐漸減少,因而失去生殖能力以及引致一些生理和心理的轉變。更年期通常發生在45歲至55歲之間,而且一般會持續數年。當女士超過一年以上沒有來月經,就已是收經。 更年期發生年齡多於 45 - 55歲,約有 75% 的女士會出現潮熱不適。 https://youtu.be/8TOn-I5JRhc 更年期由何慧潔醫師解答註冊中醫師 https://youtu.be/k__CfAI-ur4 更年期由陳少慧醫生解答婦產科專科 https://youtu.be/BsPz4mFnRpo 更年期飲食由吳文琦小姐解答營養學家 更年期成因 當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就會漸漸停止排卵,雌激素分泌亦會逐漸減少,因而導致更年期的徵狀。 現時尚未能確定部分女士較早出現更年期的原因,這可能與遺傳有關。若女士長期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到更年期時可能會較易誘發更年期的症狀。如女士有吸煙習慣,其更年期一般較其他女性早開始。 更年期症狀 踏入更年期,每位女性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各有不同。有些女士的轉變較輕微,不感到明顯不適;有些則反應比較強烈。女性在更年期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Women’s Health

Cancer

Cancer

癌症是香港頭號致命殺手 癌症是人體細胞的一種病變。當細胞受到破壞(基因變異)時,會異常地生長和不停繁殖,並在身體累積成塊狀,就形成「腫瘤」。腫瘤分良性及惡性兩種,而惡性腫瘤俗稱「癌」。 在2014年香港十大致命疾病中,作為頭號殺手的癌症佔了30%。據統計,男士患上癌症的機會較女士高。 每小時有 3.3 人罹癌 (2013年香港) 每小時因癌症而死亡人數 1.6 (2013年香港) 香港癌症個案增加了 17% (2014年與2004年比較) 大腸癌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一部分,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大腸癌源於大腸壁的細胞異常增生。大多數大腸癌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瘜肉通常是良性的,但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 大腸癌在香港常見癌症中排第1位,在致命癌症中排第2位。 2013年香港平均每天新增大腸癌個案 13 宗,腸癌輔助治療醫療開支可高達50萬港元。 https://youtu.be/4MIRrLJ8SpE 大腸癌由潘冬松醫生解答外科專科 https://youtu.be/5vhCRaTBCtk 大腸癌飲食由潘仕寶營養師解答澳洲及英國註冊營養師 大腸癌成因 大部分大腸癌的成因尚未明確。但以下因素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 年齡增長,常見於50歲或以上的人士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不良的生活習慣:缺乏體能活動、飲酒、吸煙曾有家屬患大腸癌,尤其是直系親屬帶有遺傳性基因突變,例如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遺傳性非瘜肉病大腸癌大腸長期發炎大腸曾經長瘜肉或曾患大腸癌二型糖尿病患者 即使你有上述任何一種因素,並不代表你會有大腸癌,只是代表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 大腸癌症狀 早期的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其他常見的症狀包括: 大便帶血(鮮紅或深黑色)或附有黏液持續兩個星期或以上大便習慣改變,例如間歇性便秘或腹瀉,大便形狀變幼排便後仍然有便意腹部不適,如腹脹、絞痛體重下降而無明顯原因持續感到疲倦或虛弱 出現以上症狀並不代表一定患上大腸癌,因此必須向醫生諮詢。 大腸癌診斷 篩查是指為沒有症狀的人士進行檢測,從而找出患病的人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建議50歲或以上的人士接受大腸癌篩查,及早發現腸道瘜肉或癌前病變。另外,大腸癌相關的檢查包括: 大便隱血測試 (Faecal occult blood test):大便樣本含有隱血則表示腸道有出血的現象。大腸鏡檢查 (Colonoscopy):大腸鏡檢查是現時檢查下消化道的最佳方法。全長1.6米的幼管可檢查整條大腸,需時15分鐘至1小時。檢查前必須服用瀉藥清理腸道,並應進行低渣飲食。醫生會處方鎮靜劑和止痛藥,以減少檢查者的不適和擔憂。檢查期間,醫生可抽取組織樣本進一步化驗及切除瘜肉。乙狀結腸鏡檢查 (Flexible sigmoidoscopy):乙狀結腸鏡是一條附有攝錄鏡頭,長約60厘米的儀器。醫生會把儀器從肛門放入大腸內,檢查大腸壁。檢查範圍可覆蓋至結腸的下半部分。檢查程序與大腸鏡檢查大致一樣。鋇劑灌腸造影檢查 (Double-contrast barium enema)虛擬(電腦掃描)大腸鏡 (Virtual colonoscopy)直腸指檢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大腸癌治療 大腸癌的治療方案通常是綜合的治療方案。醫生會根據大腸癌的種類、大小和位置,患者的健康狀況和意願等而採用一種或多種治療方法。 外科手術:手術切除腫瘤是治療大腸癌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單獨進行,或結合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等其他療法。近年部分大腸癌切除手術已採用微創手術進行,可加快患者的康復,也可減低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化學治療 (簡稱「化療」):在手術前使用以協助手術,降低癌症分期或增加全廓清率;可在手術後使用,以減低復發及提升患者存活期;也可針對轉移性大腸癌者,以減輕症狀和穩定病情。放射治療 (俗稱「電療」):利用高能量射線消滅癌細胞,主要用於局部的癌症處理,例如直腸癌已入侵附近淋巴結。標靶治療:標靶治療的副作用較傳統化療的少,但仍會傷及正常細胞。標靶藥物並不能根治轉移性的大腸癌,但結合化療或單獨使用可望加強療效或延長患者的壽命。 乳癌…

Canc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心血管病已成為香港第2號致命殺手 心血管病是一系列與心臟和血管有關的疾病,包括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等。 近年,心血管疾病在香港有年輕化趨勢。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吸煙、不良飲食習慣、肥胖、家族遺傳等,均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全球致命疾病 第1位 死亡人數 1,750萬 (2012年全球) 心臟病死亡人數 6,450 (2014年香港) 冠心病 冠心病的全名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是香港最常見的心臟病,佔心臟病死亡人數68.7%。 冠狀動脈是一組環繞心臟的血管,負責供應氧氣及營養給心臟肌肉,以維持心臟運作。冠心病的成因是動脈粥樣硬化,膽固醇於冠狀動脈內壁積聚,令動脈管道收窄,以致心肌的血液供應減少。 2013年因冠心病而住院人次為 29,866,平均每天死亡人數達 11 人。 https://youtu.be/46H6-MQWyDI 冠心病由陳普來醫生解答心臟科專科 https://youtu.be/rGD6ewASlu4 通波仔 vs 搭橋手術由陳普來醫生解答心臟科專科 冠心病成因 冠心病可分為慢性及急性兩種。慢性冠心病是由於心血管局部栓塞、收窄,令心臟的血液及氧氣供應長期不足夠,引致心臟衰竭和心肌壞死。而急性冠心病是當遇到突發性的刺激,或粥樣斑塊表層出現脫落或撕裂,血小板及發炎細胞修補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造成急性心肌梗塞,甚至死亡。 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肥胖、缺乏運動、壓力長期過大和家族遺傳等。 冠心病症狀 冠心病可以由全無病徵至突然死亡,或出現以下症狀: 心絞痛:劇烈運動後或情緒激動時出現壓迫性的心絞痛,胸部如被大石壓著,痛楚可擴散至手臂、肩膀、頸部和下顎,通常持續數分鐘,但休息後可能會好轉。呼吸困難:在活動時會感到呼吸困難及疲累。心肌梗塞 (心臟病發):當心臟病發時,心絞痛的程度會加劇,時間亦會延長。其他可能出現的病徵包括心律紊亂、暈眩、出汗、噁心和四肢無力,心臟衰竭的病人更會氣促和雙腳水腫。 冠心病診斷 高危人士及出現冠心病懷疑徵狀的人士,應向醫生求診,定期或盡快接受檢查。 冠心病的診斷方法有以下幾項: 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臟核子醫學掃描心臟超聲波電腦掃描磁力共振心導管及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冠心病治療 當醫生確診病人患冠心病後,會根據其程度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但無論採用以下哪種治療方法,病人本身必須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煙、健康飲食、經常運動。 藥物治療冠狀動脈介入手術 (俗稱「通波仔」)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高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指動脈血管壁所承受的壓力持續處於高水平。以成年人來說,高血壓是指收縮壓(或稱上壓)持續處於140毫米水銀柱或以上,或舒張壓(或稱下壓)持續處於90毫米水銀柱或以上。而就兒童或青少年而言,高血壓是指在重複量度下,收縮壓或舒張壓的度數仍相等於或高於同年齡、高度及性別人士的血壓的第95個百分位數。 2012年調查發現成人患病率為 1/3 ,未被發現個案比率達 54% 。 https://youtu.be/uXflTSdAK2E 高血壓由陳普來醫生解答心臟科專科 https://youtu.be/pYGMKlVpDuY 黑蒜可防三高和心血管病?由陳瑜明醫師解答註冊中醫師 https://youtu.be/UJuuJistTGg 高血壓與低鹽飲食由林詩敏營養師解答註冊營養師 https://youtu.be/O5wkdDeNkc4 高血壓由施蘊知醫生解答腸胃肝臟科專科 高血壓成因…

Cardiovascular Dis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