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 趙思雅 ”

Cancer

Cancer

癌症是香港頭號致命殺手 癌症是人體細胞的一種病變。當細胞受到破壞(基因變異)時,會異常地生長和不停繁殖,並在身體累積成塊狀,就形成「腫瘤」。腫瘤分良性及惡性兩種,而惡性腫瘤俗稱「癌」。 在2014年香港十大致命疾病中,作為頭號殺手的癌症佔了30%。據統計,男士患上癌症的機會較女士高。 每小時有 3.3 人罹癌 (2013年香港) 每小時因癌症而死亡人數 1.6 (2013年香港) 香港癌症個案增加了 17% (2014年與2004年比較) 大腸癌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一部分,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大腸癌源於大腸壁的細胞異常增生。大多數大腸癌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瘜肉通常是良性的,但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 大腸癌在香港常見癌症中排第1位,在致命癌症中排第2位。 2013年香港平均每天新增大腸癌個案 13 宗,腸癌輔助治療醫療開支可高達50萬港元。 https://youtu.be/4MIRrLJ8SpE 大腸癌由潘冬松醫生解答外科專科 https://youtu.be/5vhCRaTBCtk 大腸癌飲食由潘仕寶營養師解答澳洲及英國註冊營養師 大腸癌成因 大部分大腸癌的成因尚未明確。但以下因素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 年齡增長,常見於50歲或以上的人士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不良的生活習慣:缺乏體能活動、飲酒、吸煙曾有家屬患大腸癌,尤其是直系親屬帶有遺傳性基因突變,例如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遺傳性非瘜肉病大腸癌大腸長期發炎大腸曾經長瘜肉或曾患大腸癌二型糖尿病患者 即使你有上述任何一種因素,並不代表你會有大腸癌,只是代表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 大腸癌症狀 早期的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其他常見的症狀包括: 大便帶血(鮮紅或深黑色)或附有黏液持續兩個星期或以上大便習慣改變,例如間歇性便秘或腹瀉,大便形狀變幼排便後仍然有便意腹部不適,如腹脹、絞痛體重下降而無明顯原因持續感到疲倦或虛弱 出現以上症狀並不代表一定患上大腸癌,因此必須向醫生諮詢。 大腸癌診斷 篩查是指為沒有症狀的人士進行檢測,從而找出患病的人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建議50歲或以上的人士接受大腸癌篩查,及早發現腸道瘜肉或癌前病變。另外,大腸癌相關的檢查包括: 大便隱血測試 (Faecal occult blood test):大便樣本含有隱血則表示腸道有出血的現象。大腸鏡檢查 (Colonoscopy):大腸鏡檢查是現時檢查下消化道的最佳方法。全長1.6米的幼管可檢查整條大腸,需時15分鐘至1小時。檢查前必須服用瀉藥清理腸道,並應進行低渣飲食。醫生會處方鎮靜劑和止痛藥,以減少檢查者的不適和擔憂。檢查期間,醫生可抽取組織樣本進一步化驗及切除瘜肉。乙狀結腸鏡檢查 (Flexible sigmoidoscopy):乙狀結腸鏡是一條附有攝錄鏡頭,長約60厘米的儀器。醫生會把儀器從肛門放入大腸內,檢查大腸壁。檢查範圍可覆蓋至結腸的下半部分。檢查程序與大腸鏡檢查大致一樣。鋇劑灌腸造影檢查 (Double-contrast barium enema)虛擬(電腦掃描)大腸鏡 (Virtual colonoscopy)直腸指檢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大腸癌治療 大腸癌的治療方案通常是綜合的治療方案。醫生會根據大腸癌的種類、大小和位置,患者的健康狀況和意願等而採用一種或多種治療方法。 外科手術:手術切除腫瘤是治療大腸癌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單獨進行,或結合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等其他療法。近年部分大腸癌切除手術已採用微創手術進行,可加快患者的康復,也可減低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化學治療 (簡稱「化療」):在手術前使用以協助手術,降低癌症分期或增加全廓清率;可在手術後使用,以減低復發及提升患者存活期;也可針對轉移性大腸癌者,以減輕症狀和穩定病情。放射治療 (俗稱「電療」):利用高能量射線消滅癌細胞,主要用於局部的癌症處理,例如直腸癌已入侵附近淋巴結。標靶治療:標靶治療的副作用較傳統化療的少,但仍會傷及正常細胞。標靶藥物並不能根治轉移性的大腸癌,但結合化療或單獨使用可望加強療效或延長患者的壽命。 乳癌…

Cancer

從心治癌

從心治癌

https://youtu.be/5tFxfJoc7CY 負面情緒可影響患者對抗癌症的能力 癌症患者由得悉患癌到接受治療、逐步康復等,都經歷不同的情緒轉變。他們承受著癌症帶來的身體痛楚、功能喪失、治療的副作用等,不但影響日常的生活,並隨之帶來複雜的情緒反應,常見的有對診斷感到震驚、否認患癌的事實、面對癌症治療及死亡的恐懼、為將來感到擔心和焦慮、對於喪失之能力感到哀傷、自卑或無奈、情緒抑鬱及無助、對將來失去希望,甚至絕望等。這些負面情緒對他們造成困擾,更可能影響他們對抗癌症的能力,以及接受治療的動力。 當患者的負面情緒或思想持續造成困擾,並影響日常生活,令患者難以適應日後的轉變及治療,甚至有放棄生命的念頭,他們便需要及早尋求臨床心理學家的幫助,透過心理輔導,促進他們情緒及生活的適應,提升接受治療的動力。 臨床心理學家會協助癌症患者了解他們面對癌症時的各種壓力和情緒反應,透過學習壓力管理和情緒處理的技巧,更有效地面對和處理負面情緒及壓力,了解自己的限制,維持健康的生活模式,增強日後對抗癌症的能力。 提升對癌症的認知 可助減低負面情緒 另外,很多癌症患者的焦慮和恐懼都跟其對癌症的認知是有關的。舉例,他們可能對癌症存在一些迷思,或者負面或偏差的思想。例如「患癌即是會死」、「癌症一定會復發」、「患上癌症是我的錯」等,令他們對癌症和治療存在恐懼,亦過分擔心將來,甚或感到自責。 透過心理教育和認知行為治療, 可讓患者更了解自己對癌症的看法,釋除負面的思想,學習更理性地看待患癌的事實和正面地接受治療時的種種挑戰,從而提升情緒及接受治療的動力。 通過心理治療 讓患者更積極面對癌症 患者在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可能因自己能力大不如前而感到「自己很無用」; 或者眼見康復過程緩慢、治療出現副作用,甚至癌症復發而感到心灰意冷,失去對治療的信心和動力。 臨床心理學家會跟患者一起訂下細小的目標,如痛楚減輕、可外出活動或做一點家務等,促進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有助增強對治療的動力以及生存意志力。 一些靜觀減壓的方法亦有助患者專注於當下,而不把焦點放在過去和失去的功能,或者將來的未知之數,學習珍惜所擁有的,有助提升患者情緒和康復的動力。 面對晚期的癌症,患者可能會因面對死亡、與親友分離等而感到恐懼。有些患者亦會因過往的事情而感到遺憾。 透過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學家會協助患者回顧生命的點滴,重塑生命的意義,亦會就患者對死亡的恐懼作討論和計劃,以消除疑慮,讓患者可更積極、正面地面對餘生。 家屬參與亦非常重要 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臨床心理學家亦會盡可能讓患者家屬與患者一同參與,協助患者得到適當的社交支援。 另一方面,照顧癌症患者的壓力是相當大的。因此,患者家屬的心理需要也很值得關注。臨床心理學家會為有情緒困擾的患者家屬提供心理輔導,讓患者和家人可以一同重建力量,在抗癌路上並肩作戰。 (資料提供: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小姐)

從心治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