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毛巾、扭門柄時手腕疼痛 不是媽媽也有可能患上媽媽手!

扭毛巾、扭門柄時手腕疼痛 不是媽媽也有可能患上媽媽手!

資料來源:骨科專科醫生林嘉莉

「媽媽手」不是媽媽專利?「媽媽手」的正確名稱是拇指狹窄性腱鞘炎,由於多發於新手媽媽,因此有「媽媽手⌋這個說法。抱寶寶時過度勞損肌腱是「媽媽手」的常見成因,但其實經常手部用力都有機會讓同一組肌腱過勞發炎,因此不只是媽媽們才會患上「媽媽手」啊!這次我們請來已為兩孩之母,並且也曾經患上「媽媽手」的骨科專科林嘉莉醫生為大家分享。

抱B姿勢不正確 增患「媽媽手」風險

「媽媽手」是指在手腕的外側,負責活動大拇指的兩條肌腱(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長肌)與包裹肌腱的腱鞘,因為使用過度或姿勢不當造成發炎、增厚,繼而導致滑動不順,讓患者在活動手腕或大拇指時出現疼痛。

媽媽通常是寶寶的主要照顧者,餵奶、哄睡、洗澡等重任許多時候都落在媽媽身上,如果抱寶寶的姿勢不正確,例如扭住手腕地托著寶寶的頭部,就容易讓腱鞘發炎。

林醫生初為人母時,也曾經患上媽媽手,她憶述:「睡覺時蓋被、按住床褥起床、洗臉時扭毛巾和扭門柄時,拇指對下手腕位置都會感受到強烈的痛楚。」她又指出,除了活動時疼痛以外,患者的橈骨位置(圖一)會紅腫、發燙,部分嚴重個案就算靜止不動,患處都會有「赤赤痛⌋,或者有針刺的感覺。

不是媽媽也會中招? 簡單動作自我測試有沒有「媽媽手」

雖然「媽媽手」多發於媽媽,但其實⌈媽媽手」並不是媽媽們的專利,經常幫忙照顧寶寶的照顧者,如祖父母、爸爸,都有機會因抱寶寶的姿勢不正確而肌腱發炎。此外,林醫生也提醒,從事雙手長時間用力或重複手部動作的職業,加上休息不足,都會增加患「媽媽手⌋的風險,如需要用刀切食物的廚師、長時間搬重物的運輸工人和常常用滑鼠、電腦繪圖的設計師都是高危人群。

你有沒有「媽媽手」?

跟住指示做出以下動作(圖二),便可以初步評估你是否有機會是患上了⌈媽媽手⌋:

  1. 伸直手臂,手心向內,即大拇指在上、尾指在下
  2. 將大拇指往掌心收起,另外四隻手指把拇指抓住
  3. 慢慢將拳頭指向下
  4. 如果拇指對下手腕位置感到痛楚,就有機會是「媽媽手」

及早診治「媽媽手」 休息為康復關鍵

當發現自己有「媽媽手」,有些人會自行胡亂拉筋,這不但有機會延誤治療的時機,更有可能加劇痛楚。也有些患者會依賴鎮痛貼消除痛楚,林醫生指出,這個方法不但治標不治本,過量使用鎮痛貼更有可能造成皮膚敏感。

林醫生指,如果發現得早,輕微的個案只需要跟從醫生指示改善姿勢,用正確的方法伸展,配合足夠的休息和配戴護托保護手腕,大多都能不藥而癒。但如果經過一星期,情況仍未有改善,患者就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療。

至於較為嚴重的個案,治療上就需要處方含局部麻醉藥和低劑量類固醇的消炎針。林醫生分享,不少正在餵哺母乳的媽媽都不希望用藥治療,害怕藥物會影響寶寶,因此她再次提醒媽媽們,如發現自己有機會患上「媽媽手」,便應立即就醫,從而盡量減低需要用藥的機會。

如果用藥後情況仍不理想,醫生就有可能需要以開刀手術的方法放鬆筋膜,術後需要1-2星期時間復原,期間媽媽們需要盡量休息,難免影響照顧寶寶,因此儘早求醫對媽媽和寶寶都有好處。

最後,作為過來人,林醫生認為休息是讓「媽媽手」 康復的關鍵,她又建議家庭成員可多花時間幫忙照顧寶寶,減輕媽媽的負擔,能有效預防她們患上「媽媽手」 。

本網頁由強生(香港)有限公司支持製作,內容只作參考之用,並非提供任何醫療意見或建議任何商品或服務,亦不可取代任何診斷或治療。有關您個人的治療情況,請諮詢您的醫生為您作出準確的診斷,並提供適合的治療。藥物的成效和反應因使用者身體狀況及個別症狀有所不同,詳情請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

Aesthetic Medicine

More Blogs
More Blogs

Eat Healthy

More Blogs
More Blogs

Exercise & Physical Therapy

More Blogs
More Blogs

Family & Pregnancy

More Blogs
More Blogs

Fight Cancer

More Blogs
More Blogs

Sexual Health

More Blogs
More Blogs

內科

More Blogs
More Blogs

心胸肺外科

More Blogs
More Blogs

未分類

More Blogs
More Blogs

癌症食疗

More Blogs
More Blo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