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菌究竟是什麼? 3個真實個案讓你認識幽門螺旋菌

幽門螺旋菌究竟是什麼? 3個真實個案讓你認識幽門螺旋菌

撰文:腸胃肝臟科專科李恒輝醫生

幽門螺旋菌是在香港很常見,寄居在胃部的細菌,感染後有機會導致胃炎、胃潰瘍或胃癌。如果引致胃出血,症狀包括吐血、排出黑色大便、大便有血等等。筆者多年來接觸了不少幽門螺旋菌的個案,在此分享他的所見所聞。

個案1: 怎樣也不能清除的幽門螺旋菌

一位家庭主婦拿着三份驗血報告來找我,說她有幽門螺旋菌。起初她找家庭醫生是因為女兒因胃痛驗出有幽門螺旋菌,怕被感染所以接受檢查。

家庭醫生抽血檢查顯示出第一次為陽性,證實有幽門螺旋菌,便替她開了第一次療程。療程後再檢查,竟然還是呈陽性,所以醫生決定開第二次療程,但再檢驗還是陽性。

其實,最初家庭醫生診斷是正確的,血液有幽門螺旋菌抗體是因為病人受到此菌感染。但當病人服藥把病菌除掉之後,血液內仍然可以有抗體。這個情況就如我們接受疫苗之後,抗體會存在身體很多年,所以不能用抗體檢驗來確定是否痊癒。

因此有效的檢測方法是碳13尿素呼氣測試、大便抗原測試和胃膜組織測試。因為大便檢查比較不便,胃膜組織需要做胃部內窺鏡抽取,所以我會選用呼氣測試。

做了呼氣測試後,我給這位太太解釋,測試結果她胃部的幽門螺旋菌已經清除(可靠程度約98%)。可惜她還堅信自己有幽門螺旋菌,決定再去找其他醫生尋求治愈方法,望著她我只覺無奈。

個案2: 酒後吐真言

上星期到中環Happy Hour,一個從事保險的朋友飲了兩杯紅酒之後問我:「家人照胃鏡確診幽門螺旋菌引致胃潰瘍。吃了藥後,醫生說要再照胃鏡,再收$7000。究竟這真的有需要還是趁火打劫?」

這剛好令我想起前幾天,一位同類型病人於半年前確診。他接受兩個月療程後, 可能為了省錢而不聽醫生建議,沒有覆照。怎知道不久又胃痛去看政府醫生,醫生還是建議再照胃鏡,但排期要等一年多,又無奈的回來找我。

其實醫生要求一照再照,是因為初期胃癌跟胃潰瘍看起來十分相似,就算第一次胃潰瘍組織化驗沒有發現癌細胞,也不能確定不是癌症。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療程後進行胃部內窺鏡檢查,確認潰瘍已經痊癒,而不是胃癌 ,這才叫診症完畢。

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互信是很重要的。我們建議再照是對病人健康的責任。對那些決定療程後不複診的病人,其實我們也很無奈的。

個案3: 真係胃痛咁簡單?

香港人容易有胃痛的問題,並將其視為小毛病,但事實上並不是
香港人容易有胃痛的問題,並將其視為小毛病,但事實上並不是

香港都市人胃痛問題特別多。年間一次半次,大部份人都會選擇自行去藥房買胃藥,過幾天沒事就不再理會。不過如果胃痛持續,或病徵有所改變,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萬萬不能掉以輕心。

一位近60歲的病人因爲持續胃痛來求診。過去幾個月,他已看過幾位醫生,服用藥物之後情況亦稍有舒緩,但是胃痛從來沒有徹底消失過。

翻查病歴後,我安排他接受胃部內窺鏡檢查。檢查後發現約3厘米大的胃潰瘍,並且有出血現象,情況已算嚴重 。先在潰痬取些組織送去病理化驗,再止血及安排然後病人入住醫院,接受質子泵抑制劑靜脈注射。

更壞的消息是,第二天病理科醫生來電,原來病人的胃潰瘍組織內發現有癌細胞。慶幸及時接受檢查,接下來的電腦掃描沒有發現癌細胞擴散跡象,後來轉介病人到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康復機會大大提高。

癌症及時發現,很多時候需要倚賴個人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忙,是香港人的文化。然而,若發覺「小毛病」持續,必須要抽時間向專科醫生查詢。若錯過治療時機,連忙的機會也沒有就更可惜了!

Aesthetic Medicine

More Blogs
More Blogs

Eat Healthy

More Blogs
More Blogs

Exercise & Physical Therapy

More Blogs
More Blogs

Family & Pregnancy

More Blogs
More Blogs

Fight Cancer

More Blogs
More Blogs

Sexual Health

More Blogs
More Blogs

內科

More Blogs
More Blogs

心胸肺外科

More Blogs
More Blogs

未分類

More Blogs
More Blogs

癌症食疗

More Blogs
More Blo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