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頭痛治療有法 膝關節全關節置換術知多啲

膝頭痛治療有法 膝關節全關節置換術知多啲

資料提供:骨科專科鍾廣賢醫生

膝關節是我們身體中最重要的關節之一,當膝關節發炎或退化,輕則限制上下樓梯,重則連走平路都會成問題!當膝關節出現問題時,可以如何治療呢?全膝關節置換術又是什麼?這次我們就請來骨科專科鍾廣賢醫生為大家解答。

什麼是膝關節炎?

最常見的膝關節炎(Knee arthritis)有四種:

1. 退化性關節炎:這是最常見的膝關節炎。勞損、過度使用、曾經受傷(包括半月板受傷、韌帶受傷、骨折等)都會較容易導致關節炎。因此勞動較多、運動過量的人士和長者都較容易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

2. 風濕性關節炎:身體免疫系統失調引致關節滑膜發炎。

3. 痛風或假痛風引致的關節炎

4. 細菌性關節炎:身體免疫系統虛弱,身體其他部位受細菌感染,膝關節受外物刺傷均有機會造成膝關節受到細菌感染。

膝關節炎患者會有什麼症狀?

膝關節炎最常見的症狀是患者會感到膝蓋疼痛,走路或負重時痛楚會加劇,休息時情況會有所舒緩。此外,患者從坐著到站起時有可能需要停一停,甚至因為疼痛,需要別人攙扶才能成功站立。

而細菌性關節炎和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有機會在休息時仍感到痛楚,甚至會發燒。如患者患有退化性關節炎,膝部的活動幅度受到限制,走路時會有繃緊的感覺。如患者未有得到適當的治療,軟骨磨蝕的情況就會變差,令腿部變形(俗稱O形腳)、無法伸直。

如患者的膝蓋出現腫脹的情況,是因為關節積水,出現骨刺或因關節磨蝕產生碎骨。

如何治療膝關節炎?

根據患者膝關節炎的病情和日常生活上的需要,治療方法大概可以分為四大類:

1. 非藥物治療

對於病情輕微的患者,醫生會採取保守治療,例如透過運動鍛鍊大腿四頭肌,協助提升膝蓋的穩定性和活動能力。如患者有體重過重的問題,就應該要減重,以減低膝關節的負擔。患者亦可以利用拐杖輔助走動。

2. 物理治療

上文提到有些膝關節炎患者會因疼痛而不能伸直或屈曲腿部,物理治療師會透過伸展運動,保持腿部的活動能力。

3. 藥物治療

醫生會處方一般止痛藥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患者舒緩痛楚。

4.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適合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手術治療通常是指全關節置換術,另有小部份患者適合部份關節置換術或高位脛骨截骨術。

人工關節在結構上與人體的膝關節有分別嗎?

人體膝蓋內有十字韌帶和半月板,作用是令關節保持穏定和避震,而關節置換術會將十字韌帶和半月板切除,因為人工關節不需要依賴十字韌帶提供穩定性。除此以外,人工膝關節跟人體的膝關節的結構大致相同。

人工關節的壽命有多長?時間太久可以更換嗎?

鍾醫生指,現代人工膝關節的設計與技術,超過95%在10年後仍可以繼續使用,部分研究更發現80%的人工關節在25年後依然可以使用。如果人工膝關節中間的塑膠(聚乙烯)出現磨蝕,更換磨蝕部份的手術是相對簡單的。如患者的情況需要翻修整個人工關節,手術的難度會增加但技術亦已非常成熟。

患者的活動能力能恢復多少?

手術後,患者的痛楚會明顯改善。另外,關節活動的改善幅度因人而異,術前的活動幅度是關鍵因素。

手術雖然可以減低痛楚,提升活動能力,但亦有一定的限制。手術後,醫生不建議患者做一些對膝蓋做成很大壓力、需長久步行的活動,例如長跑。一些較粗重的工作,如地盤工作等,也應該儘量避免。

術後該如何護理傷口呢?

一般手術當日或翌日患者已可以下床活動。理想的情況下,2、3天便可以出院。術後一星期內,大部分患者可配合學行架自行走路。6個星期後,患者就能夠完全自理。術後完全康復期為4至6個月,慢則需要一年時間。

鍾醫生表示,術後初期的物理治療也非常重要,而每次完成治療亦會建議患者回家後繼續活動,但不應過度使用膝蓋。持續簡單的運動有助訓練腿部肌肉,讓康復變得更順利。

個案分享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膝關節全關節置換術,鍾醫生分享了一個個案。一名年近90歲的患者,因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而選擇做手術。

手術前,這名患者只能在使用拐杖的情況下步行大概5分鐘,主要在家中走動,而且步行時都非常疼痛,外出時亦需要使用輪椅代步。但由於病人年紀較大,鍾醫生不希望使用過多的強效止痛藥,以免造成嚴重副作用。

手術後,患者不但可以正常地晨運,步行時間亦由5分鐘增至30分鐘,雖然仍需使用拐杖輔助,但患者對自己活動能力的改善已經十分滿意。

鍾醫生坦言,以前大部分80歲以上人士都不會選擇做手術,但現今人們普遍對生活質素追求更多,加上技術的進步,只要病人明白當中風險以及其個人需求,身體狀態良好,年齡就不會是做手術的障礙。

本網頁由強生(香港)有限公司支持製作,內容只作參考之用,並非提供任何醫療意見或建議任何商品或服務,亦不可取代任何診斷或治療。有關您個人的治療情況,請諮詢您的醫生為您作出準確的診斷,並提供適合的治療。藥物的成效和反應因使用者身體狀況及個別症狀有所不同,詳情請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

Aesthetic Medicine

More Blogs
More Blogs

Eat Healthy

More Blogs
More Blogs

Exercise & Physical Therapy

More Blogs
More Blogs

Family & Pregnancy

More Blogs
More Blogs

Fight Cancer

More Blogs
More Blogs

Sexual Health

More Blogs
More Blogs

內科

More Blogs
More Blogs

心胸肺外科

More Blogs
More Blogs

未分類

More Blogs
More Blogs

癌症食疗

More Blogs
More Blo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