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易倦是心跳過慢還是高血壓?
心臟病及血管疾病是一系列與心臟和血管有關的疾病,包括心律不正、冠心病、中風、高血壓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和主動脈瘤等。
近年,心臟病及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等,都是心臟病及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
心臟病是香港
第 3 大
主要死因
心臟病可引致
心跳過慢
等併發症
因心臟病而死亡的人數
6,138
(2017 年香港)
心跳過慢
心跳過慢,英文為 Bradycardia,常見於老年人。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標準,成年人在靜止狀態下,心跳率低於每分鐘 60 次便屬於心跳過慢。長期心跳過緩而不予治療,嚴重者可引致心臟衰竭、中風、猝死等併發症。
心跳每分鐘少於 60 下,就一定是心跳過慢嗎?不一定。人在深層睡眠期間,心跳率可低於每分鐘 60 次。另外,運動員和經常做運動的年輕人有較強的心肺功能,其心跳率亦可能較常人微低。
一般來說,正常成人在靜態下,每分鐘心跳為 60 至 100 下。
心跳過慢原因
心跳過慢的原因可包括:
- 年老退化
- 心臟病或心臟病發作引致的心臟損害
- 先天性心臟病
- 受藥物的影響,例如一些治療高血壓和心律紊亂的藥物
- 甲狀腺功能減退
- 體內電解質不平衡
- 睡眠窒息症
心跳過慢症狀
要診斷心跳過慢,醫生除了詢問患者的徵狀、個人病歷和家族病史,還會為患者進行以下部分檢查:
心跳過慢可能會引起腦部或其他器官供氧不足,令患者出現以下症狀:
- 頭暈
- 容易疲倦、乏力
- 氣促
- 胸口翳悶
- 胸痛
- 腳腫
- 嚴重的會出現短暫昏迷、短暫性喪失意識
心跳過慢診斷
要診斷心跳過慢,醫生除了詢問患者的徵狀、個人病歷和家族病史,還會為患者進行以下部分檢查:
- 量度心跳次數
- 心電圖 (ECG),或稱「靜態心電圖」
- 血液檢查
- 24小時心電圖
- 心律記錄儀
- 植入式心臟記錄儀 (ICM)
心跳過慢治療
心跳過慢的治療方案取決於其成因、症狀的嚴重程度等。對於輕微或偶爾的心跳過緩,可能並不需要治療。對於持續或嚴重的心跳過慢,則可透過以下方法治療:
- 治療潛在的疾病:如心跳過緩的問題源於甲狀腺分泌不足、睡眠窒息症或其他疾病,治療這些疾病就可改善過慢的心跳。
- 調整藥物:若心跳過慢是正在服用的某些藥物的副作用,醫生或會建議調整劑量或改用其他藥物,以恢復正常的心跳。
- 植入心臟起搏器:對於心跳率持續低於每分鐘40次或心跳突然停頓3秒以上的患者,以及有嚴重心臟傳導阻滯的患者,尤其是已出現昏厥或接近昏厥症狀的,一般都需要接受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來令心跳回復正常。
植入心臟起搏器醫治心跳過慢
植入心臓起搏器是治療心跳過慢的主要方法。現時,心臟起搏器可分為有導線的單腔型(1條導線)、雙腔型(2條導線)、雙室同步(3條導線)起搏器,以及較新的無導線微型起搏器。無論是有導線還是無導線起搏器,其起搏原理也大致相同 — 當監測到心跳過慢時,心臟起搏器就會自動發送電流脈衝來刺激心臟,幫助回復正常心跳。
在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的過程中,醫生透過微創手術於患者大腿內側的靜脈放入導管,將起搏器經導管安裝於患者的右心室。與傳統起搏器相比,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有以下特性:
- 體積較小:無導線心臟起搏器的體積縮小了90%,外型如一顆維他命膠囊。
- 傷口較細:手術留下的傷口較細,只有大腿上方有約1厘米的傷口。
- 術後併發症較少:由於微型心臟起搏器運作時不需要導線,故可避免導線引起的併發症和導線鬆脫等情況。
- 電池壽命相約:無導線起搏器的電池壽命與傳統的相約,估計約為10年。當無導線起搏器的電池耗盡,則需植入一顆新的。
- 手術需時較短:手術約需30至40分鐘,較傳統手術約1至2小時為快。
心臟起搏器各有不同的特性、功能和適用人群,所以心跳過慢的患者可與醫生商量,因應病況而作針對性的選擇。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關心臟起搏器的種類和功能、你適合使用何種起搏器以及手術後的注意事項和護理等,你可向你的心臟科醫生查詢。
心跳過慢的相關疾病
病態竇房結綜合症 (Sick Sinus Syndrome) – 竇房結負責發出節律的指令,令房室收縮。當其出現故障,如一分鐘只發出30次收縮指令,甚至長達數秒也沒發出任何指令,便會造成心跳節律不齊。
房室傳導阻滯 (Heart Block) – 竇房結與房室之間有一套傳導系統,作為傳送收縮指令的渠道。當傳導系統被切斷,心室收縮的速度便會比心房慢,這種頻率較慢的收縮無法滿足全身血液的需求,因而會引起心跳過慢的症狀。
高血壓
高血壓(英文為 Hypertension)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指動脈血管壁所承受的壓力持續處於高水平。以成年人來說,高血壓是指收縮壓(或稱「上壓」)持續處於 140 毫米水銀柱(mmHg)或以上,或舒張壓(或稱「下壓」)持續處於 90 毫米水銀柱(mmHg) 或以上。
在 2017 年,美國心臟協會收緊高血壓的標準,上壓持續高於 130mmHg 或下壓持續高於 80mmHg 已被界定為高血壓。
2014/15 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發現,每 4 個港人就有 1 個患有高血壓,當中近一半在調查前未被確診。
高血壓成因
高血壓主要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兩種。約90%的高血壓屬原發性,而約10%的高血壓為繼發性。兩種高血壓的成因不同:
- 原發性高血壓:病因尚未明確,但一般與年長、遺傳、肥胖、攝取過多鹽分、飲酒過量、吸煙、缺乏運動和壓力大等風險因素有關。
- 繼發性高血壓:主要由其他疾病或身體變化所引起,例如腎病、內分泌失調。在治療或控制好這些疾病後,血壓就有機會回復正常。
高血壓症狀
高血壓一般沒有症狀,患者往往是在量度血壓甚至出現併發症時才發現患病。只有小部分患者會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和疲倦等徵狀。若高血壓患者沒有得到適切治療或血壓控制欠理想,便可能引致中風、冠心病、心臟衰竭和腎衰竭等併發症。
因此,不要以為自己沒有高血壓的病徵就忽略常規檢查。建議成年人定期量度血壓,以便及早診斷和治療高血壓。
高血壓診斷
診斷高血壓的最簡易方法就是利用血壓計來量度血壓。此外,醫生在了解患者的病歷和作詳細的身體檢查後,會為有需要的患者進行以下檢查,以找出高血壓的成因和併發症:
- 血液檢查
- 尿液檢查
- 心電圖
- 胸肺X光
- 眼底檢查
高血壓治療
在確診高血壓後,無論血壓水平如何,患者都應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維持健康的生活模式,例如避免攝取過多鹽分、避免飲酒、戒煙、多食蔬菜和水果、減重及保持理想的體重、恆常運動和適當減壓等,有助控制高血壓。
高血壓藥物治療
醫生會視乎高血壓患者的病況而決定是否需要處方藥物和處方何種藥物。常用的降血壓藥物有利尿劑 (Diuretics)、β受體阻斷劑 (Beta Blocker)、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Calcium Channel Blocker)、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ACEI)和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滯劑 (ARBs)等。
高血壓患者須按醫生的指示定時定量服藥,切勿擅自減藥或停藥。如對藥物的效用、服用時間和方法有疑問,或在服藥後出現不適,應儘早向醫生查詢。另外,患者還應定期覆診,以作適切的跟進。
「頑治性高血壓」手術治療
通常,如高血壓病人照醫生指示按時服藥及改善生活習慣,血壓就可有效控制在正常
水平。但有部分病人在使用三種或以上降血壓藥物後(其中一種為利尿劑),血壓仍然超標。 此類病人則是患上「頑治性高血壓」(Resistant Hypertension)。
近年引入的腎交感神經消融術 (Renal Denervation,以下簡稱RDN),是一項較新的高血壓手術治療方案,讓頑治性高血壓病人多了治療選擇。RDN屬微創手術,醫生會在病人的腹股溝進行穿刺,將導管經大動脈送到腎動脈進行高熱能消融,阻斷腎交感神經與大腦的信號傳送,令整體腎交感神經的活躍性減低,從而降低血壓。有觀察性研究和試驗顯示,RDN手術對治療高血壓有一定的成效且安全、簡單,其臨床應用還待進一步的大型研究支持。
無論是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病人應該諮詢醫生意見,共同商討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Share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