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 (中風)

突然口齒不清、一邊手腳無力,可能是患上中風的警號。中風(英文為Stroke)是一種因腦血管堵塞或破裂而引起的腦血管疾病。掌握BE FAST口訣,有助我們辨識中風的症狀。究竟我們又可如何預防中風及把握黃金3小時急救治療中風?

55歲以上的人士

患上中風的機率

每10年增加1倍

在2017年

有3,124港人

因中風而死亡

中風症狀

中風成因和症狀

中風是由於腦血管阻塞或破裂,令腦細胞失去血液、氧氣和養分的供應,導致腦細胞受損或壞死,繼而影響該部分腦細胞所控制的功能,例如活動或語言機能。

中風的病徵因腦組織受損的位置和嚴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分別。中風的徵狀一般包括:

  1. 面部、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痹、無力,通常只發生在一邊臉、手或腳
  2. 口齒不清,説話或理解有困難
  3. 一隻或兩隻眼睛出現視力模糊,或看到重影
  4. 身體突然失去平衡,或突然跌倒
  5. 嘴歪、流口水、吞嚥困難
  6. 突然出現嚴重頭痛、嘔吐,或者持續頭暈
  7. 神志不清,嚴重者會昏迷甚至死亡

中風分類及高危因素

一般而言,中風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大類,其發病原因各有不同。在香港,近八成的中風個案屬於缺血性中風,其餘的為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是腦部血管阻塞所致,可分為腦血栓和腦栓塞。腦血栓是因腦血管粥樣硬化而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腦栓塞則多是因心、頸大動脈形成的血凝塊隨血液流到腦血管而造成栓塞。

「小中風」的醫學名稱為「短暫腦缺血發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簡稱TIA),其病因是腦部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暫時受到阻塞。小中風的主要症狀和中風相若,例如患者會突然感到一邊手腳無力或一邊臉麻痺、說話含糊不清、行走不穩。但小中風的症狀多數會在24小時內完全消失,快則會在病發後的1小時甚至數分鐘內消失,致不少患者因此而掉以輕心,忽略了小中風可能是中風的前兆,因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出血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俗稱「爆血管」,根據出血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是因腦內的血管爆裂,令血液溢出到周圍的腦組織且形成血腫;而後者則是因腦表面或底部的血管破裂,令血液流至蛛網膜下腔。

中風高危因素

以下生理因素和日常習慣皆有可能成為中風的高危因素:

  1. 年齡:年紀越大,患上中風的機會越高
  2. 男性:男性患上中風的風險較女性高
  3. 高血壓
  4. 高血脂 / 高膽固醇
  5. 糖尿病
  6. 中央肥胖 / 體重過重
  7. 心臟病及其他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不正、風濕性心臟病等
  8. 先天性腦血管腫瘤或血管壁過薄
  9. 有中風、心臟病發作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個人和家族病史
  10. 吸煙
  11. 酗酒
  12. 缺乏運動
  13. 心理壓力大
  14. 濫用藥物(如可卡因)

中風高危因素及成因
中風急救及診斷

中風急救及診斷

為了把握中風治療的黃金3小時,熟記「BE FAST」六字口訣有助家屬分辨病人是否患有中風,及時將病人送到醫院進行急救治療。

  • B: Balance – 身體失去平衡或突然跌倒
  • E: Eyes – 視力模糊或出現重影
  • F: Face – 臉部或嘴角歪斜、不對稱
  • A: Arm – 一邊手腳無力,如讓患者雙手平舉時,其中一隻手臂無力地垂落
  • S: Speech – 表達或說話有困難
  • T: Time – 如發現有以上任何一種症狀,要馬上記下發病時間,並迅速送醫

在中風診斷方面,醫生除了會檢查患者的活動及言語功能、感覺和視力之外,還會了解病人的中風危險因素,例如心臟病或中風病史、是否有吸煙習慣、患有高血壓等。中風的檢查診斷方法一般如下:

  1. 血液檢查:透過檢查血小板、血凝時間、血糖和膽固醇水平,可了解患者是否有出血傾向、血糖或血脂過高等問題;
  2. 心電圖:可檢查心跳活動,以排除是因其他疾病引起的中風症狀,例如心肌梗塞,亦可找到由心臟流到腦血管的血栓來源;
  3. 電腦掃描:有助分辨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
  4. 腦血管超聲波檢查:有助診斷患者的腦血管是否有堵塞或狹窄的現象;
  5. 頸血管超聲波檢查:有助診斷患者的頸血管是否有堵塞或狹窄的現象;
  6. 磁力共振掃描:有助判斷中風(腦組織受損)的範圍和位置。

中風治療

中風的治療方法有多種,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和職業治療等。醫生會根據患者的中風類別(如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中風病情的嚴重程度、患者是否有其他病態出現以及中風對患者生活的影響程度等,透過跨專科部門的緊密合作,從而為患者提供準確的診斷和適切的治療。

急性期中風治療

藥物治療

  1. 溶栓治療 (Thrombolytic therapy):溶栓治療法是目前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有效方法。缺血性中風患者須在急性中風症狀出現後的黃金3小時內接受溶栓治療,方能發揮治療的最大效用;如能在4.5小時內接受治療,情況也可能得到改善。溶栓治療是以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來溶解堵塞腦血管的血栓(血塊)。若腦血管得以疏通,則可減少腦細胞缺氧壞死的情況,從而增加中風後復原的機會。但是,血栓溶解治療也有導致腦出血或嚴重內出血的風險。因此,接受治療後,中風患者需接受緊密監測和控制血壓,以減低轉變成出血性中風的風險。此外,並非所有缺血性中風患者均適合接受血栓溶解治療,還須醫生視乎病情而作診斷。
  2. 血小板抗集結劑 (Anti-platelet drugs):抗血小板藥有阿士匹靈(aspirin)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可預防血小板凝聚成血塊,從而減低短期內再次中風的機會。
  3. 抗凝血劑 (Anticoagulants):抗凝血藥俗稱「薄血藥」,包括傳統的華法林(warfarin)和較新型的NOACs,能減緩血栓的形成,可用於治療中風。
  4. 降腦壓藥物:如嚴重中風引致腦水腫,醫生會考慮使用藥物來幫助減低頭顱內的壓力。

血管介入機械取栓術 (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此項技術主要針對缺血性中風,但在香港仍未被廣泛使用。有研究指出,如血栓位於顱內大血管,且能在中風病發的黃金6小時內施行此手術取走血塊,就可增加患者的功能復原機會。

外科手術

  • 缺血性中風患者或可接受移走顱內血塊、切除部分頸動脈內膜、植入支架等外科手術,從而改善腦部供血,減低再次中風的機會。
  • 對於出血性中風,醫生則會視乎患者中風的嚴重程度和腦出血的位置、是否有併發症等因素,而評估應否需要進行手術。

康復期中風治療

康復治療對中風患者的復原是很重要的,主要是讓患者最大程度地還原正常生活,或做到「自我適應」。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及職業治療一般皆能幫助病人提升活動能力和自我照顧能力。在治療的過程中,家人的支持、體諒和協助,均有助中風患者逐漸回復自信,學習照顧自己。

中風治療

預防中風

預防中風

要預防中風,除了要定期做身體檢查外,還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近年,中風亦有年輕化的趨勢,故年輕人亦應多加注意個人健康,以減低中風的風險。

  1. 奉行健康均衡的飲食模式,令血壓、血糖和膽固醇保持在理想水平
  2. 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心臟病的人士,須定期接受檢查和適切的治療
  3. 不要吸煙:吸煙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和纖維蛋白素的含量,容易造成血凝塊,導致血管阻塞
  4. 作息定時、運動適量:成年人每星期應進行不少於15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針對年紀較大的人士,在天氣寒冷時做運動要多加小心,因低氣溫容易造成血壓上升、心跳加速,反而有可能增加中風的風險
  5. 控制體重:除了BMI是一個可參考的指標外,腰圍尺寸也可作參考。亞洲成年男性的腰圍應在36寸以下,而女性則應保持在32寸以下
  6. 學習處理負面情緒

總的來說,中風的預防和治療皆需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和體態。一旦發現身體健康指數失衡,就應盡早向醫生求助。若出現中風的先兆,家人要把握黃金3小時將疑似中風患者送院急救,這有助減低中風造成的身體功能損害。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