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增中風機會 智能手錶心電圖功能有助及早發現嗎?
資料提供:心臟科專科醫生鄒凱勳 近年智能手錶盛行,部分型號內置的電子心臟感應器更能配合應用程式進行初步的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簡稱ECG)檢查,據稱從而能紀錄用家是否有心房顫動 。就此,我們請來心臟科專科鄒凱勳醫生為我們分享智能手錶對偵測心房顫動的作用,以及心房顫動的治療方法。 甚麼是心房顫動?心臟突然「噗噗跳」代表心律不整?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當心臟上半部的兩個心房快速及不規則地收縮,血液便未能完全地泵至心臟下半部的兩個心室,而在心房內積聚。在心房內積聚的血液有機會凝結成血栓(血塊),如這些血栓游走至腦血管,便會引致中風。 診斷心房顫動的基本檢查包括靜態心電圖、24小時心電圖,甚至48小時心電圖和兩星期心電圖,透過長時間紀錄心跳頻率,協助醫生評估患者是否有心房顫動。不過,由於心房顫動分為間歇性和永久性,間歇性心房顫動患者不規則的心律未必剛好在檢查期間發生。另外,配合電腦掃描及超聲波技術等,醫生就能進一步檢查心臟功能和心瓣結構,得出更仔細的診斷。 鄒醫生指,病人求醫前大多只知道自己有心跳的問題,例如會突然心跳加快,但其實心跳加快也有很多原因,包括很常見的壓力。因此要判斷患者心跳加快是否因心律不整造成,以至是哪一種心律不整,都需要靠心電圖才能作出準確的診斷。 智能手錶助及早發現心律問題 準確診斷仍須專業心電圖檢查 那麼智能手錶的心電圖能偵測到心房顫動嗎?智能手錶所提供的心電圖準確程度當然不能媲美在醫院或診所內,有專業儀器配合醫護人員操作的心電圖。而鄒醫生也提醒,心房顫動的患者多為長者,可能需要旁人指導和協助才能正確使用智能手錶的心電圖功能。 不過正如上文所說,間歇性心房顫動需要長時間觀察才能診斷出來,如患者長時間佩戴運動手錶,並經常正確使用其心電圖功能,這對及早發現心房顫動有一定作用。如發現自己的心律出現異常,又或者出現運動量變差,容易氣喘、冒汗等症狀,便應該儘快求醫,以接受正式的心電圖檢查,並由專科醫生進行診斷,才能提高治癒的機會。 鄒醫生指出,不少心房顫動患者,尤其是年長人士,都會忽略身體狀態、體能的變化,直到暈倒、中風,甚至心臟停頓等嚴重症狀出現,才發現是心房顫動,讓情況變得危險。因此年長人士應該特別注意身體變化,如有任何懷疑,就應該立即求醫。 心房顫動增中風機會 新一代薄血藥毋需戒口 心房顫動可增加患者中風的機會五倍,心律不整讓血液容易在心臟內凝固並結成血塊,阻塞血管引致中風,因此在治療心房顫動上,心率控制和中風預防同樣重要。 要心率回復正常,最理想當然是把心房顫動根治,處理好心房顫動的源頭,達至「斷尾」。心房顫動的原因,最常見為高血壓、年長、心血管或心瓣疾病、甲狀腺問題等,當中甲狀腺問題(多見於年輕患者)較容易處理,完全根治的機會較高。 至於高血壓和年長引致的心房顫動就比較難以根治,醫生可能會傾向專注控制心率,如患者心跳過慢,就需要佩戴起博器或接受電擊治療;如患者心跳過快,就需要服藥降低心跳速度。此外,微創消融手術也有助控制患者的心率。 在中風預防方面,服用傳統薄血藥需要戒口,例如需要注意維他命K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黃豆、綠茶粉及其製品)的食用量,又要避免進食影響凝血功能的食物(如白果、小紅莓、木瓜、牛油果、大量的蒜頭或木耳),同時也要定期抽血檢查。而新一代薄血藥就對患者的飲食沒有特別限制,也毋需定時抽血,只要按醫生指示定時服藥,便能減低60-70%中風的機率。不過如果患者有胃或腦出血的問題,就不能服用薄血藥,或需要透過手術堵塞左心房耳(最常見血塊的位置),減低中風的機會。 (特別鳴謝: 聖保祿醫院) 本網頁由香港第一三共有限公司支持製作,內容只作參考之用,並非提供任何醫療意見或建議任何商品或服務,亦不可取代任何診斷或治療。有關您個人的治療情況,請諮詢您的醫生為您作出準確的診斷,並提供適合的治療。藥物的成效和反應因使用者身體狀況及個別症狀有所不同,詳情請向醫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