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atitis C
丙型肝炎 (或稱「丙肝」、「C型肝炎」) 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肝臟疾病。該病毒可導致急性或慢性肝炎感染。如果不予處理,多年後可能會對肝臟造成嚴重的損壞,例如肝硬化、肝癌。 慢性丙肝患者人數 約1.3億-1.5億 (2016年全球) 慢性丙型肝炎 約 20% 會演變成肝硬化 丙肝患者患肝癌的 風險比一般人 高 17 倍 丙型肝炎傳染 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與乙型肝炎大致相同,主要是經血液傳染。其他體液也可以攜帶病毒,但血液中的含量最高。 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和傳播途徑包括: 毒品使用者共用吸、抽或注射毒品的器具,例如針頭及注射器、帶血吸管及導管 接受未經篩檢丙型肝炎病毒抗體的血液輸送 使用未經消毒的醫療器材或重用醫療針筒、針咀 在醫護環境中,因工作而接觸帶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或體液 紋身、穿耳、針灸,因所使用的器具可能未經正確的消毒而攜帶丙肝病毒 與丙型肝炎感染者共用牙刷、牙線、剃鬚刀、指甲刀等個人用品 與丙肝病毒攜帶者發生無保護性行為 母嬰傳播 丙型肝炎並不會透過以下途徑傳播: 唾液 共用碗碟或餐具 日常接觸,如擁抱、接吻 母乳餵哺 (但患丙型肝炎的母親,如果乳頭出血或破損,就要停止餵哺母乳直至痊癒,因為丙型肝炎病毒可經血液傳播。) 丙型肝炎症狀 丙型肝炎病毒的潛伏期為兩個星期至六個月。約有20%的丙型肝炎感染者會自行痊癒,身體能在六個月内自行清除病毒。但約有80%的患者因無法完全清除丙肝病毒而成為長期帶病毒者,即患慢性丙型肝炎。 急性丙型肝炎的病徵 在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後,大部分人在急性感染期都沒有病徵,察覺不到自己已經感染了病毒。即使有出現徵狀,一般也比較輕微。症狀包括: 發燒 疲倦 噁心 食慾不振 腹部不適 黃疸,如皮膚、眼白發黃、深普洱茶色小便 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徵 慢性丙型肝炎的早期病徵也比較輕微,令人難以察覺。有些患者在感染了十至三十年後,會出現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約20%的丙型肝炎患者會患上肝硬化,約5%的丙型肝炎患者會患上肝癌。較常見的慢性丙型肝炎的症狀包括: 疲勞 關節疼痛 腹痛 腹水 腳腫 皮膚痕癢 腸胃出血 神志不清 丙型肝炎檢查 診斷丙型肝炎,可測試丙型肝炎病毒抗體 (HCV Ab) 以及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CV RNA)。透過血液檢查,先檢驗丙型肝炎病毒抗體,如結果呈陽性,便需要進一步測試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以確定是否帶有病毒。 在確診丙型肝炎後,醫生還會為病人進行以下檢查: 血液測試,以檢測血全圖、肝功能、腎功能、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指數、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肝臟超聲波檢查 肝纖維化檢查 由於丙型肝炎患者在感染初期大多沒有症狀,但病毒會潛伏在身體内多年而導致嚴重的肝臟損害,因此建議高危族群接受丙型肝炎血液測試。丙型肝炎的高風險人群包括: 注射吸毒者 曾接受未經篩檢丙型肝炎病毒抗體的血液製品或器官移植的人士 受丙型肝炎患者針具所傷的醫護人員 需長期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 曾接受免疫球蛋白注射的人士 愛滋病 (艾滋病) 感染者 丙型肝炎感染者的子女 丙型肝炎感染者的性伴侶 囚犯或以往被監禁者 丙型肝炎治療 醫生會根據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基因型、肝功能、腎功能等身體狀況,從而為患者製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如藥物的種類和治療時間的長短。 傳統的丙型肝炎治療,患者需使用為期六個月至一年的注射式干擾素以及口服利巴韋林,治癒率只有50%至70%,但副作用相當多,包括發燒、身體疲倦、食慾不振、脫髮、失眠、影響免疫系統、有情緒問題等。 近年,新式的丙型肝炎治療藥物 -「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s) 已面世。直接抗丙型肝炎病毒藥物通過直接作用於病毒本身以達到清除病毒的目的。這些口服藥物適合大部分的患者,療程可縮短至三個月,治癒率可提升至90%或以上。而且副作用較傳統治療的少,患者偶爾會出現頭暈、頭痛、疲倦等。最近亦推出一新型的泛基因型丙型肝炎口服藥物,可針對所有丙肝病毒基因型,為丙型肝炎患者帶來新希望。其療程為三個月,治癒率可達95%或以上。 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癒後並不會終生免疫,應避免高風險因素,以免再次感染。綜合國際研究顯示,無肝硬化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療成功後,可以大大降低未來演變成肝癌的機會。患肝硬化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療成功後,也可以降低肝衰竭的機會。 患者須在醫生指示下服用藥物,請切勿胡亂服藥,以免影響治療和日後痊癒的機會。想知道更詳細的治療資訊,請向你的專科醫生或向FindDoc查詢。 預防丙型肝炎 目前尚未有預防丙型肝炎病毒的疫苗。以下是一些預防措施: 不要與人共用針筒 保障血液安全,香港紅十字會自1991年開始對所收集的血液樣本進行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測試,這大大減少因輸血而感染丙型肝炎的機會 避免重用醫療針筒、針咀 醫護人員應小心處理針具、利器等 丙型肝炎帶病毒者不應捐血或捐贈器官 避免與他人共用牙刷、剃鬚刀、指甲刀等有機會沾染血液的日用品 安全性行為,正確使用安全套 確保穿耳、紋身及針灸等器具已經正確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