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醫管局2014年的數字顯示,該年的大腸癌新症個案共有4979宗,已超越了患肺癌的人數,成為了香港最常見的癌症。相比起2004年,香港患大腸癌的個案在十年內由一年3500宗大幅增加接近1500宗,情況確實令人擔憂。
外科黃博熙醫生和臨床腫瘤科陳亮祖醫生表示,大腸癌成了香港最普遍的癌症,當中固然存在遺傳因素。不過近年大腸癌確診人數不斷增加,這或與與外在因素有關。
大腸癌死亡率非最高 患者可進行治癒性手術
外科黃博熙醫生表示,大腸癌個案上升可能與香港人的生活習慣轉變有關。由於香港人的飲食習慣日漸西化,如多吃脂肪類和醃製食物,少攝取植物纖維,加上吸煙惡習,增加了患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雖然在香港最為常見,但其死亡率並不是最高,這代表大腸癌的治癒率較其他癌症理想。現時,大部分的大腸癌患者都能接受治癒性手術。進行微創手術後,一般大腸癌患者的手術效果和復元進度都令人滿意。
大腸癌存遺傳因素 家屬罹病比一般人高三倍
另外,部分大腸癌存在著遺傳因素,若有近親患了大腸癌,家屬罹病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超過三倍。
雖然政府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接受大腸鏡篩查,但如有家族遺傳的風險,應提早至40歲起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如在檢查中找到瘜肉,可在其演變成大腸癌前割除,預防癌症發生。
大腸癌症狀各患者均有不同 腸鏡檢測技術愈見先進
近年來,政府及香港癌症基金會等組織,均大力在社區推廣大腸癌教育,以增加市民對大腸癌認知。不過由於每個大腸癌患者的症狀有異,當病人求診時,可能已過了早期階段。
幸而現時的大腸鏡檢測技術愈見先進,即使是細小的癌前病變或早期大腸癌,都可透過大腸鏡檢查偵查出來。另外,在進行大腸鏡檢查的過程中,,醫生亦可為病人割除瘜肉或抽取組織化驗。通過大腸鏡拍攝檢查取出組織化驗,更是確定大腸癌的黃金標準。
個案分享:誤以為是痔瘡和便秘 檢查後發現直腸癌
一名60歲男士,因肚痛而前往醫院求醫。當時醫療人員發現患者出現痔瘡及肛門流血等症狀,而且長期便秘,使用痔瘡藥及甘油條不果,以為是一般痔瘡問題。後來通過肛門檢查,醫生為患者摸出腫瘤,發現患者原來患有直腸癌,並已出現腸塞。及後,醫生為患者進行術前檢查及手術治療,並配合輔助化療,成功根治病患。
患者有這些症狀多年,本身的飲食習慣亦多肉少菜,難免易被誤認為生痔瘡和一般便秘。其實大腸癌症狀與其他病症相似,醫生會審慎評估,為患者進行合適的治療。
公立和私家醫院 均為大腸癌病人設特定療程
無論是患上哪一種癌症,醫生都會為患者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醫生一般會根據以下的因素,為患者制定方案:
- 癌症期數
- 症狀
- 身體狀態
- 意願
以私家醫院為例,一般由患者先向主診醫生求診,再由該醫生和其他專家共同合作。
(資料提供: 外科專科黃博熙醫生)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