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風濕」三大迷思

破解「風濕」三大迷思

撰文:註冊中醫何俊彥醫師

夏天,是颱風來臨的季節。能預測颱風的到來的除了天文台外,首當其衝的應該就是風濕患者的關節了。雖然「風濕」一詞對大部分香港人都不陌生,但是許多人對「風濕」存有不少誤解,甚至將其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混淆。那從中醫角度來看,到底甚麼是「風濕」呢?

「風濕」是甚麼?

「風濕」這個詞可以追溯至東漢時期的《金匱要略》,由當時醫學家張仲景所撰寫。《金匱要略》以「病者一身盡痛,日晡所劇者,名風濕。」解釋風濕一詞。

然而,在現代中醫學中,並沒有「風濕」一病。我們常說的「風濕」於現代中醫學中正名為「痹症」。這個名來自《黃帝內經》的條文:「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從文中可見,造成疼痛的,不只「風」和「濕」,亦有「寒」及「熱」。

「風濕」等於「類風濕性關節炎」?

這兩個病名雖然看起來十分相似,但概念上則大不相同。

  • 風濕:中醫病理概念,正式病名為「痹症」
  •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西醫學中的病名,指的是因自身免疫失調,而出現不同的關節於同一時間發炎,使軟組織腫脹痛楚的一種疾病。症狀包括晨僵、多個關節炎,抽血檢查類風濕因子陽性等

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是包含在中醫「痹症」的範圍內,但「痹症」出現的症狀如關節疼痛,並不等於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

中醫如何治療「風濕」?

中醫學上的「痹症」可根據風、寒、濕、熱的不同細分為「行痹」、「著痹」、「痛痹」和「熱痹」,診治的形式上也各有不同,因此中醫師會為患者診證,分辨其體質和不同的致病因素,開出適合的藥方來祛風,散寒,化濕或清熱,從而減輕肢體關節的痺痛、酸楚及麻木感。

除了內服中藥,病人亦可選擇接受針灸治療,除袪患處的風濕寒邪,使氣血回復通暢,有助減輕疼痛。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有助減輕「風濕」引起的疼痛

由此可見,「風濕」這一詞只是我們慣常統稱的叫法,但現時在中醫學上已並不常見了。此外,它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亦存有差異,不應將兩個病劃上等號。

兩性健康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吃出健康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如何選擇專科醫生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對抗癌症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懷孕育兒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運動/物理治療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醫美新知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長期病資訊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